在阳明弟子中,最与黄绾艮止之旨相近的,是季本的“龙惕”。季本(1485—1563)字明德,号彭山,浙江会稽人。正德十二年进士,阳明升南京鸿胪寺卿时拜门下。阳明平宸濠,季本时为福建建宁府推官,据守关隘,遏其入闽之路。累官至长沙知...[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在阳明弟子中,最与黄绾艮止之旨相近的,是季本的“龙惕”。季本(1485—1563)字明德,号彭山,浙江会稽人。正德十二年进士,阳明升南京鸿胪寺卿时拜门下。阳明平宸濠,季本时为福建建宁府推官,据守关隘,遏其入闽之路。累官至长沙知...[继续阅读]
邹守益之学,以“戒惧”为宗旨。戒惧出自《中庸》:“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原意为时时提撕警觉,不使心稍有所忽。即使极隐微之地,亦不敢懈怠间断。朱熹区分戒惧和慎独,认为戒惧是意念未生起时提撕警觉,慎独是意念...[继续阅读]
邹守益以继承阳明真实宗旨为己任,反对割裂体用、寂感、先天后天,浙中王龙溪之纯任先天,钱德洪之专在后天意念上用功及江右聂豹之离感求寂三家,为邹守益所力辟,他尝说:越中之论,诚有过高者,忘言绝意之辩,向亦骇之。(《复聂双...[继续阅读]
邹守益之学,传于其子邹善。邹善恪守父说,以戒惧主敬、收敛身心以达静定为宗,他说:先儒谓学成于静,此因人驰于纷扰,而欲其收敛之意。若究其极,则所谓不睹不闻,主静之静,乃吾心之真,本不对动而言也。即周子所谓一,程子所谓定。...[继续阅读]
王阳明的良知之说,最初是由怀疑朱熹的修养方法而提出的。在王阳明看来,朱熹的格物致知和诚意正心之间有一断裂,“涵养须用敬”和“进学在致知”是两个平行的方面,二者并非时时打并为一。良知之说就是把道德置于统治地位...[继续阅读]
在良知的动静上,欧阳德主张动静合一,即动求静,否认动前有静,已发前有未发。良知的动静、中和是王阳明讨论极多的一个问题,王门弟子中对此各有阐说。欧阳德认为,动静是良知发生作用的状态,良知本体无动静,不可用动静范畴描述...[继续阅读]
王阳明哲学的基本特征是综合,宋儒许多互相对立的概念,阳明都看做统一的,刘宗周曾指出这一点,说阳明一生精神是“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即功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明儒学案·师说》)。王阳明正是以这...[继续阅读]
聂豹的为学宗旨是“归寂”。这里的寂是境界或本体,不只是心的暂时寂静状态。归寂就是使憧憧往来、意念纷扰之心返归其湛然澄彻、空无一物但又无物不照的本来面目。归寂才能通感,有归寂功夫,才能更好地照察、反应外物。归...[继续阅读]
聂豹归寂之学出,不仅学术趋向与之显著分歧的浙中王门学者不同意,即同为江右王门的邹守益、欧阳德、陈九川也颇致疑难,往来通书辩论。这些对聂豹的责难,集中在一点上,即认为他割裂动静寂感,感前求寂。聂豹在答邹守益的信中...[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