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把自己和自然分开,思考、认识自己与自然时,大概就有了耳目闻见与思维意识的朦胧区别。但是,初民意识,不可能把闻见与思维作为认识形式、过程来认识、考察。甲骨文中有“听”()字,“见”()字,[1]迄今未发现“思”字、“...[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人类在把自己和自然分开,思考、认识自己与自然时,大概就有了耳目闻见与思维意识的朦胧区别。但是,初民意识,不可能把闻见与思维作为认识形式、过程来认识、考察。甲骨文中有“听”()字,“见”()字,[1]迄今未发现“思”字、“...[继续阅读]
人的认识、知识是先天固有的、与生俱来的,还是后天获得、学习而来的,对于这个认识论问题,中国的哲学家亦作了艰苦的探索、论证,尽管有时作了矛盾的回答,但也萌发了许多可贵的思想,对于这些思想,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评价。孔...[继续阅读]
“格物”与“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而复杂的哲学范畴。最初见于《礼记·大学》。《大学》是一部议论如何修身平治天下国家的政治伦理哲学著作。它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内中提出“格物致知”。原...[继续阅读]
关于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问题,是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哲学家,在解决认识论的问题时所必然要回答的,也是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绝大多数哲学家都肯定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具有认识...[继续阅读]
知易行难是一个古老的认识论命题。最早出现的说法是《左传·昭公十年》的“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再是《尚书·说命中》的“知之非艰,行之惟艰”。这就是“知易行难”学说的提出。据清代学者考证,《古文尚书》是伪书,而《...[继续阅读]
知行先后问题,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知行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知行问题上常常争论的一个根本问题。一般说来,唯物主义者主张行先知后说,唯心主义者则主张知先行后说。孟子在知和行孰先孰后的问题上,明确...[继续阅读]
知行轻重问题,是中国哲学知行观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着这个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展开了争论。一般地说,唯物主义者主张重行轻知或知行并重,唯心主义者则主张重知轻行,当然也不尽然。荀子总结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认识论...[继续阅读]
知行分合问题,是中国哲学家在知行关系问题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一个重要问题。不论是知先行后、知后行先,还是知轻行重、知重行轻等说法如何不同,但是都有把知和行分离之嫌,把知和行“立一划然之秩序”之疑,这种思想不...[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