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当时相对来说地广人稀,20余县人口130余万,最多时也不过150万,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机关工作人员、军人、学生等。1941年,边区每百人中有脱产人员4个,1944年,每百人中有脱产人员将近9人。[1]而边区当时的生产方式落后,小农经...[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陕甘宁边区当时相对来说地广人稀,20余县人口130余万,最多时也不过150万,其中有相当部分是机关工作人员、军人、学生等。1941年,边区每百人中有脱产人员4个,1944年,每百人中有脱产人员将近9人。[1]而边区当时的生产方式落后,小农经...[继续阅读]
抗战前,因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多次军事“围剿”,边区社会难以安定,农村经济更是遭到严重破坏。如1935年,宁夏马鸿逵部占领了陕甘边根据地的南梁后,在庆北、南梁地区为摧毁苏维埃政权,杀害干部、活埋群众、并村、清查户口...[继续阅读]
为了打破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边区政府提出适当地增加人民负担。1940年,实收公粮97354石,占总收获量的6.38%,并陆续开征了畜产品税、药材税等。1941年,实收公粮20.2万石,占总收获量的13.85%。[1]此外,边区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继续阅读]
陕甘宁边区在革命根据地建立前,只有家庭纺织业和农村手工艺匠人,虽有一个石油厂,但在内战时已遭严重破坏,工业品完全依赖边区以外供给。根据地建立后,曾设有几个小规模的军械修理厂、印刷厂,直到抗战爆发前,也没有几家工厂...[继续阅读]
在国民党顽固派不断地在边区制造摩擦、强化对边区的经济封锁后,边区政府为了克服困难,对私营工业发展也采取了奖励政策。1940年,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应该吸引愿来的外地资本家到我抗日根据地开办实业,应该奖励民营企业。...[继续阅读]
手工业在陕甘宁边区早已存在,手工业的行业门类也不少,有油坊、染坊、磨坊、粉坊、烧(酒)坊、铁匠铺等,还有走村串户的毡匠、皮匠、木匠、小炉匠等。一般农户家还从事如纺线、织布、编织毛口袋、织毛袜等家庭手工业。但边区...[继续阅读]
陕甘宁边区的工业生产合作社发端于1937年秋,边区总工会为了发展边区手工业生产,改善手工业工人的生活,成立了工人合作社,由抗大、陕北公学的师生以及延安市民集股250元法币(每股3角),设立了鞋袜、被服、木器、食品4个手工生产...[继续阅读]
抗日战争初期,边区政府尽可能地利用当时的有利条件,争取外援恢复和发展边区经济,因而对商业贸易也采取了鼓励发展、自由贸易的政策。除了烟、盐、酒,其余商贸等活动的税收一律豁免,免除的税收种类达42种之多。1937年8月,在中...[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