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据《录鬼簿》记载,尚仲贤也作有《张生煮海》,但是很遗憾,它失传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是李好古的剧本,也许是艺术竞争的结果吧。李好古,东平人,或云保定人。贾仲明吊词称道“芳名纸上百年图,锦绣胸中万卷书”。编杂剧三...[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虽然据《录鬼簿》记载,尚仲贤也作有《张生煮海》,但是很遗憾,它失传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是李好古的剧本,也许是艺术竞争的结果吧。李好古,东平人,或云保定人。贾仲明吊词称道“芳名纸上百年图,锦绣胸中万卷书”。编杂剧三...[继续阅读]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省襄阳县)人,曾以儒生出补杭州路吏。他为人方正,不肯随便和人交往,但却以其擅长描写女性心理而“声振闺阁”[1],在当时戏剧界负有盛名,艺人们都尊敬地称之为郑老先生。死后,在西湖灵芝寺火葬。...[继续阅读]
乔吉(?—1345年)是一位兼擅散曲与杂剧的作家。他字梦符,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侨寓杭州甚久,博学多能,却以勾阑狎客、江湖游士的身份度过了一辈子。乔吉写过十一个剧本,以爱情故事为题材的最多。现存《金钱记》、《扬州梦》...[继续阅读]
在元代后期曲家中,有一些是专门作散曲的。他们是诗人,不是戏剧家。其中成就较大而得名最盛的是张可久。张可久字小山,广元(今浙江省宁波市)人,曾任桐庐典史,以路吏转首领官,足迹遍于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湖南诸...[继续阅读]
和乔、张约略同时的,还有一些有成就的散曲家,他们或者兼作杂剧而没有流传,或者专写散曲。在这里,我们只能论到其中比较突出的五位。刘致,字时中,号逋斋,石州宁乡(今山西省中阳县)人,一说是南昌人,曾任永新州判、翰林待制,后...[继续阅读]
和刘致那篇套曲,在思想上可以比美,而在艺术上则较之远为完美的,是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也在杭州住过。他心性聪明,酷爱音律,写过三本杂剧,今皆不存。在故乡时,曾和另外一些人同作《高祖还乡》套数...[继续阅读]
蒙古贵族在全中国范围内建立政权给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但同时也加快和加深了蒙古、女真以及西域各族人的汉化,使得一些非汉族的作家有可能精通汉语,使用汉语来进行创作,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在散曲家中间畏吾(维吾尔)人...[继续阅读]
在这三种戏文中,九山书会编的《张协状元》的结构很松散,语言很粗糙,在剧中并保留着南词诸宫调和宋官本杂剧的《断送》,以及艺人自认为它可以比美南宋绯绿社的话,都证明其来源之古,也许竟是南宋的“温州杂剧”之一。它写的...[继续阅读]
题为古杭才人新编的《宦门子弟错立身》和古杭书会编撰的《小孙屠》,分明是戏文已由温州发展到杭州以后的产物。它们又都采用了南北合腔,即在一套曲词中,兼用南曲和北曲的曲调的办法,据《录鬼簿》的记载,这种方法是从元代中...[继续阅读]
元代产生的许多戏文,到了明代,仍然在剧场中流行,并且被多数批评家认为是重要作品的,有被简称为“荆、刘、拜、杀”的《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后由明人改题为《幽闺记》)和《杀狗记》等四种,而《拜月亭》...[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