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为人,广结善缘,当他在新文化运动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以来,“我的朋友胡适之”一语,更是天下咸闻。只是,就政治领域而言,能与他站在相同阵线,始终如一的同志,恐怕却不太多。就以1910年代末期方始结下友谊的丁文江来说,两造日...[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胡适为人,广结善缘,当他在新文化运动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以来,“我的朋友胡适之”一语,更是天下咸闻。只是,就政治领域而言,能与他站在相同阵线,始终如一的同志,恐怕却不太多。就以1910年代末期方始结下友谊的丁文江来说,两造日...[继续阅读]
《努力周报》的出版问世,是胡适开展政论事业的里程碑记。就胡适的思想轨迹观察,他对自己论政议政的行动,则已进行了一番自我准备的工夫,持续深化自己的政治论述的内容和观点。从宏观角度而言,以胡适为核心的现代中国自由主...[继续阅读]
与胡适在这个时期发展出来的政治的工具主义相呼应的另一个思想面向,是他从“科学的人生观”推衍出来的“干”的实践哲学。爆发于1923年春天的“科学与玄学”(或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意义深长。不过,早在...[继续阅读]
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使传统的士蜕变为知识分子,而知识分子这一群体在近代中国社会日益边缘化。[1]从某个角度或近代中国发展的结局来看,这是一种明显的社会趋向,然而值得讨论的是,是否只有这样一种趋向?如果按照...[继续阅读]
在某种程度上,《独立评论》正是九一八事变的产物。[1]《独立评论》创刊号6篇文章中就有3篇是关于日本问题的文章。如何处理中日关系是《独立评论》中最主要的内容,直接涉及这一问题的文章共有178篇,居各类问题文章数之首。胡...[继续阅读]
1932年,国难会议前后,许多“在野派”要求国民党提早结束训政,实施宪政。对此胡适认为:“如果训政的目的是‘在训练民众行使政权’”,那么,再等“两年半的光阴也许是值得的”。而“如果训政的延长只是为了保持政治饭碗,畏惧人...[继续阅读]
1920年代以后,尽管胡适等自由主义者已与马克思主义者分道扬镳,但是由于双方有着“同出一辙”的历史渊源关系,那种“天然”的好感,在一定的语境中时常会重新泛起。1930年代,国民党的“党治”逐渐向各个领域渗透,但是它对社会的...[继续阅读]
蒋硕杰(1916—1993)对台湾经济发展的贡献,应该众所周知。然而,他在1948年参与了只存在七个多月的《新路周刊》[1]笔阵的事,知道的人,大概不多。[2]他对《新路周刊》的回忆,虽然明确指出那是由钱昌照(1899—1988)“出钱办的”的刊物...[继续阅读]
香港出版的《华商报》,是中国共产党(以下简称中共)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报纸,[1]言论立场自是鲜明之至。1948年5月22日的《华商报》,刊出了以“焦尾琴”为署名的《伪自由主义者的“新路”不通》一文,奚落《新路周刊》既“不容于同...[继续阅读]
在胡适研究的领域里,唐德刚(1920—2009)实有引领海内外胡适研究蔚为显学之功,他的《胡适杂忆》,亦庄亦谐,确是足以让人流连忘返的大千世界。如他对于胡适在社会经济史领域纯属外行的景况,评论风趣而中肯,[1]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