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先秦时代,不仅儒家重视正名问题,其他各家也重视这一问题。《道德经》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在《齐物论》中也特别对道和名言的关系以及名言的局限性作了揭示。庄子强调称:“夫道未始有封,言未...[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其实在先秦时代,不仅儒家重视正名问题,其他各家也重视这一问题。《道德经》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庄子在《齐物论》中也特别对道和名言的关系以及名言的局限性作了揭示。庄子强调称:“夫道未始有封,言未...[继续阅读]
前述诸家的思想观点,或从正面为荀子正名学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或从反面刺激了荀子正名思想的阐发。正是在对儒家、法家以及其他诸家有关正名思想进行扬弃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影响深远的正名学说。这个学说就...[继续阅读]
尽管荀子的正名学说具有强烈的政治实用主义倾向,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其含有逻辑或语言思想的重要事实。因而从逻辑学或语言学来进行研讨,也有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的是,荀子这里所正之名除了有逻辑的、语言...[继续阅读]
在一般论述了制名的必要及其意义之后,荀子提出了三条制名的具体考虑,即“所为有名”“所缘以同异”和“制名之枢要”。这一制名的三要点,是荀子正名学说细致化的体现,也是荀子社会管理方法的具体落实。它们围绕管理控制的...[继续阅读]
学术界一般认为,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学的大师,也是先秦学术的总结者。众所周知,荀子所处的时代,百家争鸣、学派纷起,为此庄子就感叹道,“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①。对于这样的思想局面,荀子承担起了总结批判的任务,对此...[继续阅读]
除了从思想认识的偏颇上面批评诸子百家的社会政治学说,荀子还从逻辑上指出当时各家思想尤其是名辩思潮的一些观点的错误。他认为凡是邪说淫辞,都不外乎以下“三惑”。荀子指出:“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继续阅读]
当时社会上流行相面之术,为此荀子专门作《非相》篇来批判这一不正常的社会现象。荀子还以此为切入口,深入剖析当时一系列不正当的现象,并进行针对性的批评。荀子认为:“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继续阅读]
正如对相面之术这种社会上流行的不正当学说的态度一样,荀子对社会世俗中存在的其它一些不正当言论也予以议论与批驳。对于这些社会意识形态管理中的负面性的思想因素,荀子都有清醒的认识。他对社会上那些庸俗不堪的论调作...[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