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汶上课不用交作业(逻辑练习除外),每学期交一篇论文即可,每门课期终“一考定输赢”。考试采取面试方式,程序是:几人一组抽考题,每人准备15分钟写答题,然后任课教师逐一面试15分钟。老师们的要求和风格不一样:东...[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卢汶上课不用交作业(逻辑练习除外),每学期交一篇论文即可,每门课期终“一考定输赢”。考试采取面试方式,程序是:几人一组抽考题,每人准备15分钟写答题,然后任课教师逐一面试15分钟。老师们的要求和风格不一样:东...[继续阅读]
1. 硕士论文梗概我的硕士论文试图钻爆冷门,题目是康德的范畴先验演绎,这个证明被认为是《纯粹理性批判》中最困难的部分,康德感到有必要重写(B 版演绎)。对 A、B 两个版本的先验演绎,后来的解释者名家如云,门派蜂起...[继续阅读]
1987年江大夫通过答辩和跳伞员全家合影当伴郎和伴娘歌德名言:“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我的留学生活可不是“听课 -读书 - 考试”的灰色三段式,而是充满生活乐趣的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继续阅读]
1. 写作过程我选罗素和维特根斯坦作为博士论文主题,除了节约学语言的时间成本,主要原因是我的逻辑和分析哲学的课程学得比较好,成绩多是 AAA 和AA,理解早期分析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罗素、维特根斯坦的书,对我来说不成...[继续阅读]
几天后,德丹、德·帕特和伯姆斯三位答辩委员为我写了推荐信。德丹写道:“赵敦华先生是我所1970年开办的英语项目来最有才智和最出色的学生之一”,“他的博士论文不仅在维特根斯坦研究方面,而且在关于分析哲学性质和地...[继续阅读]
光阴荏苒,10年之后,1998年北京大学校庆一百周年,征集校友回忆录,编成《精神的魅力》文集。我以“有容乃大”为题,写了在北大10年的感言。1988年,我从比利时卢汶大学毕业前夕,向国内一些单位发出求职信,有些国内来的...[继续阅读]
1990年陈修斋先生无端被停招博士生,他获得一个机会来北京开会,专门抽出时间来北大访问老同事,要我陪同。可能意识到这是最后一次来北京了,他要把我介绍给北大的师长。陈先生第一个访问的是洪先生,两位先生有一段时间...[继续阅读]
王太庆和汪子嵩、陈修斋三位先生是西南联大的同门,跟陈康先生读希腊哲学。陈先生多次向我提到王先生很有学问。1991年我搬到畅春园51楼,住在王先生住的52楼的对面,晚上时常到他家里聊天。王先生和我谈起北大的往事,但从...[继续阅读]
2001年当了系主任之后,和老先生们接触多了起来。无论他们是否退休,每年至少要去看望他们一次。张岱年、张世英、杨辛、周辅城、黄楠森、朱伯菎、朱德生、汤一介等先生是看望的重点。每次见面,他们兴致勃勃,回忆往事,...[继续阅读]
《希腊哲学史》作者合影。左起:姚介厚、范明生、汪子嵩、陈村富北大哲学系建系以来培养了上万名系友,他们在各行各业做出的贡献是哲学系的光荣传统的一部分。系友中有两位前辈是“老革命”——汪子嵩和梁存秀先生,他...[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