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1 洪水传播特点与变化(1) 洪水的成因。珠江洪水成因主要为降雨,有两类天气系统降雨: 一类为锋面或静止锋、低压槽、低压、低涡、切变线等类型的天气降雨; 另一类为受热带系统的热带低压、台风形成的暴雨。西江干流处于静...[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2.4.1.1 洪水传播特点与变化(1) 洪水的成因。珠江洪水成因主要为降雨,有两类天气系统降雨: 一类为锋面或静止锋、低压槽、低压、低涡、切变线等类型的天气降雨; 另一类为受热带系统的热带低压、台风形成的暴雨。西江干流处于静...[继续阅读]
2.4.2.1 河口泥沙粒径变化从来沙条件来看,来沙的粗细是影响输沙能力的重要因素。表2.4-8统计了近年来各口门悬移质泥沙颗粒级配中值粒径变化,与“1999·7”洪水期测验成果相比较,“2005·6”洪水测验各断面垂线的悬移质泥沙颗粒级...[继续阅读]
2.4.3.1 河口水流挟沙特性关于珠江河口潮汐水流挟沙能力的研究,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实测资料的缺乏,以往较少进行这方面的工作,一般都是采用经验公式进行计算。近年来国内外在河口潮汐水流挟沙能力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继续阅读]
珠江三角洲网河水系内河道宽度从几百米到几千米不等,支流则相对较为狭窄,主干、支流均属于微弯型河道。由于位于海河动力交汇区,受径流与潮汐的共同作用,冲淤交替,河床演变复杂。20世纪80年代前,三角洲的河道整体处于淤积发...[继续阅读]
2.5.2.1 内伶仃洋水域演变特征20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大规模围垦造地,使内伶仃洋大量近岸浅滩水域变为陆地。据遥感信息资料,该水域面积减少近230km2,其中西部近岸减少172km2,占75%;东部近岸减少58km2,占25%。20年左右的时间,内伶仃洋水...[继续阅读]
新中国成立初期,珠三角主要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桑基鱼塘”是珠三角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模式。城市经济基本上是以广州为核心的 “单中心”格局,1970年恢复佛山、江门、肇庆、惠州四个市 (地区)。但在人口规模上,除广州是超...[继续阅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全社会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先行一步”。1979年国家批准设立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1980年珠江三角...[继续阅读]
遥感技术的宏观、客观性,可以最直接、快速、全面的获取珠江河口涉水工程群的分布及开发情况,为研究涉水工程群的防洪综合影响提供最新的、精确的边界条件。这其中,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以及校正精度是影响提取精度的首要...[继续阅读]
1.码头分布遥感及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在2000年珠江河口及主干河道区有码头257座,其中河口区169座,网河区主干88座。至2011年,珠江河口及主干河道区已建码头增至499座,其中河口区344座,网河区主干155座,尚有34座规划码头 (未建)。具体码...[继续阅读]
1.河道岸线开发利用强度(1) 码头岸线占用率分析。根据本次遥感分析和调查结果 (见表3.2-4),2000—2011年间珠江河口码头岸线占用率上升明显。2000年珠江河口区的码头岸线占用率为5.57%。其中,伶仃洋河口区码头岸线占用率为8.02%,黄茅...[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