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词典 > 中国湘菜 > 列表

嗜酸而食胕

    《黄帝内经·素问》:“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所论与湖南一地的情形,至今可以对照,其中“胕”通腐,意指经过微生物作用腌酿而成的食物。在“卑湿”的环境中,致病菌...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湘菜

嗜辛辣

    湖南“雾露之所聚也”,潮湿,以及冬日奇寒、夏日酷热的气候往往导致人体种种不适,《楚辞·招魂》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故凭借苦味和辛辣增进食欲、改善身体的状况,亦为湘人膳食的特色,如以椒(花椒)、姜之辛辣祛寒除湿,豆...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湘菜

湘辣之魂

    湖南肴馔实际上并不都是酸辣,特别是市肆与筵宴的名菜名点。比较贴近大众的就不同了,尤其是农村、山区的百姓家中的家常菜,则不可一日无酸辣。湖南的烹调师擅长于驾驭酸辣,既有市肆、筵宴服务不同对象的因素,又有地域与气候...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湘菜

人工取火

    1978年,田野考古在贵州盘县大洞发现了距今约20万年的大洞文化遗址,遗址中有大量的灰烬、炭屑、烧石和各种动物烧骨,以及一种纯质的半透明燧石,专家们从而断定,当时已经有了人工取火。这种类型的文化遗址目前尚未见于湖南,但...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湘菜

石烹法

    以上文化遗存中出土的烧石和动物烧骨,表明当时的人们不仅会用火烧烤食物,更掌握了煎烹、炙煮食物的“石烹法”,与前者区别开来,这已经是一项烹调技术(这样可以避免食物焦煳,又能取得熟透乃至软烂易食的效果)。石烹法是将食...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湘菜

稻作技术

    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掘的栽培稻,经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先后用质谱加速器测定,确定这些稻谷距今1.2万-1.4万年;据整体形态及其稃面双峰乳突研究,这些稻谷既保留着某些野生稻的特征而又不同于野生稻,为迄今所发现的...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湘菜

稻作文明发祥地

    除道县玉蟾岩遗址外,在洞庭湖平原的其他遗址如澧县彭头山、八十垱等处,也分别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人工栽培稻。这些稻谷分布广泛,性状特征互不相同,显示出明白无误的土生性;也就是说,这些栽培稻是通过分布在各地的独立起源...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湘菜

定居生活

    栽培稻的种植要求定居的生活模式,村落因此形成,群体内部的相应社会制度亦随之确立和成熟。在澧县的文化遗存中,还发现了47种植物种子,各种陶器、木器、麻绳、芦席、箩筐和用牛骨、猪骨制作的生产工具等千余种;其中的城头山...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湘菜

饭稻羹鱼

    湖南以“饭稻羹鱼”著称,“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山区则盛产笋、蕈、蕨等山珍野味。道县玉蟾岩遗址中,不但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同时还出土了大量动、植物化石,其中仅动物化石即有哺乳类28个种属,禽鸟类27个种属,以及...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湘菜

主副食分化

    前述种种,反映出当时的湖南先民饮食内容已相当丰富,他们是以稻米为主食,以禽、兽、鱼类和各种植物及其果实、种子为辅食(菜肴和副食);亦即,其时的湖南地区在饮食方面早已出▲城头山古稻田遗址...查看详细>>

标签:中国湘菜
词 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