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11年,Doyon等[1]就从肝脏中分离得到一种水溶性抗凝物质,当时未引起关注。一般认为肝素最早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University)生理学实验室的McLean发现[2],其导师为Howell教授。肝素的发现是一种典型的、科学界常见的“意...[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早在1911年,Doyon等[1]就从肝脏中分离得到一种水溶性抗凝物质,当时未引起关注。一般认为肝素最早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University)生理学实验室的McLean发现[2],其导师为Howell教授。肝素的发现是一种典型的、科学界常见的“意...[继续阅读]
肝素的首次工业化生产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Hynson、Westcott和Dumming等人完成,原料为犬肝脏。当时提取到的肝素纯度极低(1%~2%),活性仅5U/mg左右,因毒性太大不能用于动物或人体研究,主要用于实验室研究。由于肝素最初来源于犬肝脏...[继续阅读]
最初由McLean分离到的抗凝物质被认为是一种磷脂。20世纪20年代,随着Howell对提取工艺的改进,认识到磷脂对于肝素来说其实是杂质成分。1928年,Howell[6]确定肝素是一种含硫的糖类。对于肝素的化学结构,1959年Charles和Best这样总结:“肝素...[继续阅读]
1923年,Howell将肝素的生物活性单位定义为:能使1mL猫血在0℃保持流动达24h的最低肝素量为1单位[5]。测定活性时,直接从麻醉的猫体内取血,置入含有不同浓度肝素的试管。Schutz[34]采用兔血,按Howell的方法,24h时读数。Jorpes[12]用新鲜牛血测...[继续阅读]
肝素测定的早期,研究者们就认识到建立标准物质的必要性,不同测定方法的出现进一步扩大了此种需求。从犬肝脏中提取的第一个商品化肝素产品,采用Howell法测定效价为5U/mg。Charles和Scott制备出的肝素钡盐纯度提高,Howell法测定其效...[继续阅读]
20世纪70年代,Johnson采用凝胶过滤,制备得到高、中、低3个分子量范围的粗分离组分,并招募志愿者,对高、低分子量样品进行了人体试验。经抗Ⅹa因子活性测定,低分子量组分在血液中的水平和保留时间,远超高分子量级分或UFH[52]。此开...[继续阅读]
早在1925年,Howell就认识到肝素需在某种血浆共因子存在时才能发挥抗凝作用,但并不了解此血浆共因子的性质[53]。20世纪30年代后期,曾报道过肝素共因子与血浆中天然存在的AT有关。直到20世纪60年代,Abildgaard纯化出AT(ATⅢ),并指出它与...[继续阅读]
20世纪30年代在多伦多开始肝素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20年代后期30年代早期的肝素制剂,纯度仅10%~15%,动物实验发现其毒性很大。但经努力,1933年Charles和Scott[10]制备的肝素制剂,活性达250U(多伦多单位)/mg,在犬体内无毒。在以犬进行...[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