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贝类净化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贝类原料的污染程度、海水盐度、贝类暂养密度、海水温度、循环海水流速、曝气形式、净化处理时间以及辅助杀菌处理等。(一)贝类原料的污染程度一般来说,需净化贝类所受污染程度越小,净化时间...[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影响贝类净化效果的因素主要有贝类原料的污染程度、海水盐度、贝类暂养密度、海水温度、循环海水流速、曝气形式、净化处理时间以及辅助杀菌处理等。(一)贝类原料的污染程度一般来说,需净化贝类所受污染程度越小,净化时间...[继续阅读]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在建立贝类净化工厂的同时,都建立了有关贝类卫生控制规定。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早在1978年就发布了《推荐性贝类卫生操作国际规范》(CAC/RCP18-1978);针对贝类净化问题,欧盟在1991年发布了《双壳贝类生产和投...[继续阅读]
我国参照其他国家成熟的贝类净化技术工艺流程,制订了SC/T2013—2002《贝类净化技术规范》,其规定的标准贝类净化处理工艺如图4-2所示。图4-2 贝类净化技术工艺流程图不同品种、产地和季节的贝类,其净化处理工艺参数存在差异,如...[继续阅读]
(一)贝类的呼吸代谢呼吸代谢是贝类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作用是维护贝类正常的新陈代谢以及其他生命活动,其结果是消耗O2,产生CO2并释放出热量,在正常生长环境下,影响贝类代谢强度的因子主要是体重和温度。贝类单位体重的耗氧...[继续阅读]
提高贝类产品运输存活率的方法从原理上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降低活运水产品的代谢强度;二是改善活运水体的水质环境。前者可采用物理化学麻醉法、降低水体和活运水产品的温度以及减少其应激反应等措施完成,后者可采用供氧...[继续阅读]
蛋白质、脂肪、糖原是贝类的主要营养成分,也是贝类的主要能源物质,在没有食物供给的情况下,会被大量消耗。牡蛎、波纹巴非蛤和文蛤等净化后的贝类在低温保活过程中,体内糖原、粗蛋白、粗脂肪呈下降趋势,保活温度越高,下降...[继续阅读]
贝类的呈味成分包括含氮成分和非含氮成分。前者主要包括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呈味具有决定的作用;后者在贝类呈味中起贡献作用。非含氮成分主要包括有机酸、糖原和无机离子。贝类呈味成分的变化趋势...[继续阅读]
(一)菲律宾蛤仔低温保活流通技术操作规范1.原料青岛产活菲律宾蛤仔,规格为60~80个/500g。目测检查,将待检的菲律宾蛤仔逐个摆立在60cm×40cm的铁盘中,常温下30~60min,两壳张开能自由闭合的为活体,两壳微开不能闭合的为死体。2.工艺...[继续阅读]
传统意义上的贝类净化主要是针对微生物污染,其净化技术主要采用臭氧、氯及氯化物以及紫外线等方法处理海水来达到净化贝类的目的。但是随着海水污染的加剧,重金属对贝类造成的污染问题也亟待解决。而目前针对重金属污染...[继续阅读]
贝类一旦染上毒素,其组织将毒素排出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有些贝类甚至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排除毒素。贝类染毒与排毒的速度因种群和季节的不同而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在选择贝类毒素的排除方法时,一定要考虑其因种群不同...[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