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衣缩食本是美德,应该赞颂,但是在法家人物看来,如果是臣子这样做,那就未必,因为它使得臣子捞取了政治声誉,分解了君主的权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孟献伯的故事,节俭就得到了另外的解释:孟献伯做晋相,院子里生出野草...[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节衣缩食本是美德,应该赞颂,但是在法家人物看来,如果是臣子这样做,那就未必,因为它使得臣子捞取了政治声誉,分解了君主的权威。《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孟献伯的故事,节俭就得到了另外的解释:孟献伯做晋相,院子里生出野草...[继续阅读]
韩非子虽然口吃,但是善于论战,在论说激战中常常设喻引譬,假托寓言,增加说理性、生动性。在设喻引譬时,总离不了饮食的例子。比如在论述政治家要善于区别事情的缓急时,以吃饭的事作比喻:“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短褐不完者不...[继续阅读]
韩非子记载当时饮食的俗语,并且引用来说理。如《韩非子·难势》:“且夫百日不食以待粱肉,饿者不活;今待尧、舜之贤乃治当世之民,是犹待粱肉而救饿之说也。夫曰:‘良马固车,臧获御之则为人笑,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吾不以为...[继续阅读]
《礼记·曲礼》首先对礼的意义做了一个阐述:“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即是说礼节的制定是为了审定亲疏、裁决嫌疑,分别同与异,明白是与非的尺度。这里头一条很重要,是基础,就是很明确地说明礼仪是为了...[继续阅读]
中国人最基本的社会单位是家庭,下一代所受到的第一教育是在家庭中进行的,家庭对孩子教育的第一堂课是在餐桌上进行的。吃饭是最重要的事,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如此,饥饿中的孩子对食物的要求是迫切的,也因此,这时候的教育是最...[继续阅读]
饮食之礼是《曲礼》阐述的重点。比如关于如何设置席位的事情,必须请示尊者席应该怎样摆放,什么方向,请示衽席如何摆放,一切以尊者感觉合适为衡量标准。当坐席南向北向的时候,以西方为上位尊位;东向西向的时候,以南方为上位...[继续阅读]
司马迁所生活的西汉前中期,社会文化的发展蓬勃向上并且达于鼎盛,饮食文化也得到充分发育。饮食生活不仅仅只是人们自身生存的需要,更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受制于社会又对社会产生影响。司马迁饮食文化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基于...[继续阅读]
司马迁在《史记》中体现的饮食文化思想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了他所处时代的饮食文化思想。这是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西汉上升时期的社会面貌进行了真实客观的反映,对各个阶...[继续阅读]
酒有什么社会功能?西汉王莽时的羲和(官职名)鲁匡有一个十分精彩的论述,他说:“酒者,天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百礼之会,非酒不行。故《诗》曰‘无酒酤我’,而《论语》曰‘酤酒不食’,二者非相反也。夫...[继续阅读]
酒是最好的赏赐物,酒是心意的最好承载物。汉文帝下诏曰:“今岁首,不时使人存问长老,又无布帛酒肉之赐,将何以佐天下子孙孝养其亲?今闻吏禀当受鬻者,或以陈粟,岂称养老之意哉!具为令。”[1]于是下令:“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