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在中华大地上横空出世的新民族,先秦的历史文献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尚书·虞书·舜典》有“蛮夷猾夏”的说法,《左传》闵公元年又有“诸夏亲昵”的记载[1]。有的又称之为“华”或“诸华”。《左传》襄公十...[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春秋时期在中华大地上横空出世的新民族,先秦的历史文献中多称为“夏”或“诸夏”。《尚书·虞书·舜典》有“蛮夷猾夏”的说法,《左传》闵公元年又有“诸夏亲昵”的记载[1]。有的又称之为“华”或“诸华”。《左传》襄公十...[继续阅读]
春秋时期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是华夏民族的横空出世。但是,由于华夏民族是由夏、商、周、楚、越诸族,以及部分夷、蛮、戎、狄诸人们共同体融合而形成的,而夏、商、周、楚、越诸族或源于炎黄集团,或源于东夷集团,或源于苗蛮集...[继续阅读]
历史唯物主义的常识告诉人们:民族的发育或统一,是与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与商业的发展和经济联系的加强分不开的。战国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制农具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管子·海王》对此作了详细的记载,其...[继续阅读]
华夏民族要统一,这已成为战国时期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现在的问题是,历史发展到战国后期,谁来完成这个伟大的历史使命呢?纵观战国形势,从表面看来,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1],是战国七雄中疆域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强...[继续阅读]
斯大林曾经说过:民族“不是什么偶然的混合物,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混合物”,“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秦始皇凭借其手中掌...[继续阅读]
历史总是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当秦始皇以其赫赫大功,彪炳于中国历史和汉民族发展史之际,带给人民的却是繁役重赋,苛法酷刑,饥饿与死亡,社会的各种矛盾迅速地交汇而激化,强大一时的秦王朝统一后仅15年的历...[继续阅读]
汉民族族称的确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交叉的发展过程,即先后出现“秦人”、“汉人”、“唐人”之称;同时,“秦人”、“汉人”、“唐人”三称又交叉使用。“汉人”之称在曲折、交叉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取得主流地位,最后确称为...[继续阅读]
东汉末年,北方少数民族和部族[1],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向内地的大迁移。驰骋漠北300余年的匈奴,在东汉末年开始南迁,史载:(1)公元50年(建武二十六年)冬,“诏单于徙居西河美稷,亦列诸部王助为扦戌,使韩氏骨都侯屯北地,右...[继续阅读]
北方少数民族和部族向内地大迁移的结果,不仅使中原地区人口激增,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北方各族人民在中原大地上大混杂的形势。我们先来看一看人口激增的情况。东汉末年以来,向内地大迁移的北方少数民族和部族的人口数量是很...[继续阅读]
民族大迁移造成了民族大混杂的形势,民族大混杂又促成了民族大同化的风起云涌。所谓民族同化,即一个民族丧失民族特征,变成另一个民族的问题,不外乎有暴力和非暴力,或称为强迫同化和自然同化两种,但民族同化的途径却是多种...[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