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寺院经济与排佛运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寺院经济发展逐渐走向兴盛的时期。在魏晋时期,出家者渐多,佛事活动较盛,出现了一些规模较大的僧团,但是尚无固定的寺院财产。僧尼主要依赖国家、官僚、豪富及百姓布施过活。若东晋道安在襄阳讲经时,有弟......查看详细>>

标签:宗教史

三、僧官制度的产生

    由于佛教在南北朝时期高速发展,成为一个既有宗教性质,又有政治、经济性质的庞大社会组织。对其如何进行管理,成为了统治者必须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的僧官制度随之产生。中国僧官制度的产生是一个逐......查看详细>>

标签:宗教史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制度化道教

    东汉末年,信奉太平道的黄巾军被各地军阀武装联合剿灭,太平道组织遭到重大打击后亦散入各地,在江南,有太平道残部的于君道流传,在华北,则有太平道残部托仙人帛和之名传遍帛家道。而在曹操收编五斗米道教主汉中张鲁后,为防备......查看详细>>

标签:宗教史

一、从“格义”到“得意”

    佛教哲学由“格义”到“得意”的转变,鲜明地表现了佛教义理与中国传统哲学由概念的拟配到思想内涵融会贯通的演变过程,其结果便是“六家七宗”的出现。在这个过程中,“言意之辨”作为玄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对般若学产生了......查看详细>>

标签:宗教史

二、六家七宗

    由“格义”转向“得意”,僧俗二众得以更加自由地以“自以为是”的理解阐释般若性空之理,于是众说纷纭,“六家七宗”竞出。各家思想内容无不受玄学言意之辨的影响,而主“得意”之说。最具代表性的是“本无”、“心无”、“......查看详细>>

标签:宗教史

三、僧肇的“不真空论”及对六家七宗的批判

    道安圆寂以后,佛经翻译大家鸠摩罗什被后秦国君姚兴派人迎至长安,其弟子,号称“三论之祖”、“解空第一”的僧肇与之同行。他们从事的佛经翻译和佛学著述活动,使般若学发展到新的阶段。罗什主要通过大量的佛经翻译传播印度......查看详细>>

标签:宗教史

一、竺道生的佛性、顿悟学说

    竺道生(公元335—424年),俗姓魏,钜鹿(今河北平乡)人。幼从竺法汰出家,改姓竺。有涅槃之圣的美誉,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佛性论和顿悟成佛说。顿悟是达到觉悟解脱的方式,佛性是达到觉悟解脱的内在心性(或本体)依据。魏晋以来,中国般......查看详细>>

标签:宗教史

二、《大般涅槃经》与涅槃学派

    涅槃师是以研习、弘传《涅槃经》为宗旨的学派。《涅槃经》的中心思想是“涅槃不灭,佛有真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隋代吉藏《大乘玄论》卷三说有11家,唐均正《大乘四论玄义》则言有本三家,末十家之别。各家说法简单介绍如......查看详细>>

标签:宗教史

三、《阿毗昙》与毗昙学派

    阿毗昙(即阿毗达摩)意译为对法、无比法、大法,泛指一切论典,但在南北朝,阿毗昙专指小乘部派论著。东晋末年,僧伽提婆译出《阿毗昙八犍度论》、《阿毗昙心论》,刘宋僧伽跋摩译出《杂阿毗昙心论》,毗昙学开始兴盛。南方传承毗......查看详细>>

标签:宗教史

四、《成实论》与成实学派

    《成实论》是南北朝流行的佛典之一。作者是天竺僧诃梨跋摩,鸠摩罗什译,16卷。《成实论》以苦、集、灭、道“四谛”为中心组织自己的学说,不仅概念的内涵明确,而且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深受佛学界的欢迎。“实”指四谛之真实......查看详细>>

标签:宗教史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