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指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加《大智度论》,又名“四论”,原为印度龙树、提婆倡导的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它们在南北朝的流行,则属魏晋之后般若学的演变和延续。隋代吉藏以前,三论宗尚未...[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三论”指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加《大智度论》,又名“四论”,原为印度龙树、提婆倡导的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它们在南北朝的流行,则属魏晋之后般若学的演变和延续。隋代吉藏以前,三论宗尚未...[继续阅读]
摄论学派是研习和传播《摄大乘论》的佛学派别。《摄大乘论》的作者是印度无著,在中国前后有三译:北魏佛陀扇多译二卷本,陈真谛译三卷本,唐玄奘译三卷本。世亲注释此书,著《摄大乘论释》,也有三种汉译本:陈真谛十五卷本,隋达...[继续阅读]
地论学派是研究和弘扬《十地经论》的佛学派别。《十地经论》系世亲所作,是对《十地经》的解释,属早期瑜伽行派代表论著之一,主要讲述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十地”)、八识、三身、三聚净戒、因分果分、总别同异等六相,除论...[继续阅读]
《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为山名,阿跋多罗意“入”,汉意为佛入楞伽山所说经,故亦称《入楞伽经》。作者不详,思想内容丰富,包括大乘佛教各种学说,其中以大乘有宗唯识学为主,讲“五法”、“三自性”、“二无我...[继续阅读]
除上述几个影响较大的学派外,还有其他较小的学派,如:俱舍师。陈代真谛译出《俱舍论》,全称《阿毗昙达摩俱舍释论》,乃阿毗昙学系统中的一部分。此论系统完整,解说简明,故原毗昙师中部分僧人转而研习俱舍。唐代玄奘再译《俱...[继续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两教在思想领域内有过多次交锋,并在争论中交融互补。(1)沙门敬不敬王者之争西晋佛学,因名士之推崇,与玄风互相煽动,般若理趣,同符老、庄,但帝王仍无奉佛者,沙门亦多胡人。至东晋,明帝、成帝雅好佛法,安帝...[继续阅读]
佛教和道教在南北朝时期开始广泛流传,在思想文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它们之间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并在竞争中发展。(1)夷夏论之争南朝宋末道士顾欢作《夷夏论》。他说:“道则佛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其迹则反……其入不...[继续阅读]
一为本末内外论,二为均善均圣论,三为殊途同归论。(1)本末内外论本末内外的范畴由玄学家作了充分阐述。王弼以本末统一儒道,郭象以内外统一孔庄。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对三教融合产生了重大影响。慧远以“内外”调和佛儒,说“求...[继续阅读]
道教托名黄老,方士神仙之说煽之于前,丹鼎符录长生之说惑之于后,道教哲学,也借道家之理,奠基于汉,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因受玄风之熏染而得以继续发展。东晋著名道教思想家葛洪在总结前期道教思想的基础上著《抱朴子》一书,是道...[继续阅读]
自汉代经学形成之后,儒教学说几乎为经学所垄断,探讨儒教学说只有经学这一种表现方式,故后代对儒教理论的突破势必要借助于经学上的突破。儒教之兴亦莫不与经学之兴相关,而经学上的变化亦最能体现儒教理论旨趣的变化。隋唐...[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