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语》《国语》被后世称做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是一部按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春秋史书。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年)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年),跨度达500余年。记录了周王室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君臣之间谋议得...[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国语》《国语》被后世称做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是一部按国分类、以语为主的春秋史书。上起周穆王征犬戎(前967年)下迄智伯灭亡(前453年),跨度达500余年。记录了周王室和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君臣之间谋议得...[继续阅读]
先秦有很浓厚的历史意识和观念,但并无完善的史学意识和观念,当时史学并未独立形成,史部远未出现,因此对于史学本身的思考就较为欠缺。有学者对历史意识与史学意识的区别作了论述,指出:所谓历史意识是指人们对待历史的看法...[继续阅读]
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随着史官对旧事档案的整理和汇编,历史著作开始出现,当时出现了一批“古史记”性质的史书,被称为“百国《春秋》”,有《周春秋》、《燕春秋》、《鲁春秋》、《宋春秋》、《齐春秋》、《晋乘》、《楚梼杌...[继续阅读]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兴起了一个新史学运动,导致传统史学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雷家骥指出,从《史记》开始,迄魏晋至隋唐,出现了一种新的史学形态,在性质上,以实征为信史,在体裁上以纪传为形式,而此前的史学,性质上是...[继续阅读]
秦汉时期,史书在经部、子部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为此后的史学独立奠定了较为丰厚的基础。《史记》、《汉书》和《汉纪》的出现,是此期史学的显著成就,这批著作在汉末至魏晋时被认定为“史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了“史书...[继续阅读]
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独立,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学术原因。第一,意识形态的剧烈变动,儒学和经学的一统地位动摇,导致多元文化格局出现,史学便在儒、释、道、玄的相互纷争和激荡中,从学术的裂缝里,破土而出,骤然崛起。第...[继续阅读]
1.政治背景与史学主题:过秦与宣汉秦代过于短促,并没有留下史书,却留下了史书鉴戒的对象。至两汉时期,便形成了否定秦朝和肯定汉朝的“过秦”与“宣汉”的时代精神[1],这也成为两汉史学的基本主题。从强大统一的秦朝之颠覆到...[继续阅读]
秦始皇厉行的“史官非秦记皆烧之”[1]的焚书政策,使先秦的史书受到极大的摧残。西汉建立后,除挟书律,史书开始流传和传播。首先,抄写、传阅和流通是两汉时期史书传播的重要方式。在印刷术发明前,汉代贵族和书生得到好书,都...[继续阅读]
“过秦”与“宣汉”的政治背景,天人感应、古今变易与大一统思想的经学背景,以及史书传播背景,促进了汉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司马迁《史记》这样的纪传体通史著作,以及班固《汉书》、刘珍《东观汉记》这样的纪传体断代史,对...[继续阅读]
史书一定数量的出现和史学体裁的多样化,是史学独立的基础。在史学独立的奠基期的秦汉,编年体史书又开始重现,那就是东汉末荀悦的《汉纪》。荀悦(148—209年),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12岁时便能解说《春秋》,当然对《春...[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