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史官制度建立很早,早在先秦即已出现[1],但史馆制度出现较晚,直到北齐才正式建立了史馆(雏形是北魏的修史局)制度。隋统一全国后,沿袭北齐制度,设馆以修北朝诸史,并禁止私人修国史。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诏令:“人间有...[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中国的史官制度建立很早,早在先秦即已出现[1],但史馆制度出现较晚,直到北齐才正式建立了史馆(雏形是北魏的修史局)制度。隋统一全国后,沿袭北齐制度,设馆以修北朝诸史,并禁止私人修国史。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年)诏令:“人间有...[继续阅读]
1.唐代正史修纂的缘起和背景唐代史学取得的一个重要成就,便是对前代纪传体正史的大规模修纂。这是唐代设馆修史的功劳之一。在隋志中,纪传体史书已经获得了“正史”的地位,因此唐初政府对这一体裁的前代史非常重视,决定设...[继续阅读]
唐代不仅是中国史学重塑的时期,而且是史学创新的阶段。在史书体裁上,创立了典章制度体。“典章制度通史的出现,是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史学进路而言,典制体史著无论在内容还是方向上,均与历代正史显有区别”[1]。所...[继续阅读]
1.起居注、时政记与日历的编纂唐代设馆修史后,形成了一整套史书纂修制度和规程。即在起居注、时政记、日历基础上,纂成当时最重要的典籍实录和国史。《起居注》是唐代实录的编纂提纲或基本框架。唐初沿用了古代的起居注制...[继续阅读]
魏晋南北朝之前,四部分类法尚未出现,史部未获独立,凡历史著作都散见于《汉书·艺文志》(据刘歆《七略》分类)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和方技诸略中。如《史记》入于《六艺略》之《春秋》经中,而地理著作的代表作《山...[继续阅读]
《五代实录》是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各朝实录的总称,共包括《后梁太祖实录》、《后梁末帝实录》、《后唐庄宗实录》、《后唐明宗实录》、《后唐愍帝实录》、《后唐废帝实录》、《后晋高祖实录》、《后晋出帝...[继续阅读]
五代后晋时,在战乱的间歇,修撰了“二十四史”之一的《旧唐书》。后梁、后唐都曾打算仿唐代修前代史之例,修撰唐史,但因缺乏资料等原因未能实施。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下令修撰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监修,“监修国史日...[继续阅读]
1.“史学”概念的发展当王应麟和刘恕在将经书纳入史书的同时,宋代也有人将唐修《隋志》中已入于“史部·杂史类”的《战国策》重新剔除史部,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便将已入于新兴史部的《战国策》,转入“子部·纵横家”中...[继续阅读]
陈寅恪对宋代史学评价极高:“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宋贤史学,今古罕匹”,“有清一代经学号称极盛,而史学则远不逮宋人”,“元明及清,治史者之学识更不逮宋”。他还指出,“材料丰富,条理明辨,分析与综合二者俱极其功力,庶几...[继续阅读]
宋代修史机构馆阁比较复杂,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变化较大,有史馆—崇文院、门下省编修院、秘书省史馆—国史案,以及独立存在的国史—实录院等不同的阶段和形态,还有单独设立的日历所。史官则是上至提举,下至修撰、同修撰、检...[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