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史记》的成书过程《史记》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撰成的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长达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史记》”名称是魏晋后才定下来的,起初或称“太史公书”、“太...[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史记》的成书过程《史记》是西汉太史令司马迁撰成的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长达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史记》”名称是魏晋后才定下来的,起初或称“太史公书”、“太...[继续阅读]
《史记》“究天人之际”的价值取向,既是受董仲舒以“天道”论“人道”思想的影响,更是司马氏世掌文史星历的职业的反映。古代的诸子之学,许多与职业有关,如兵家多是军事家,阴阳家多为方技家,法家则出于执法之官[9],名家则来...[继续阅读]
司马氏父子相续所修的《太史公书》(《史记》),当时并非“史书”。这是因为,其一,他们父子所担任的“太史令”,并非后世所说的那种编修历史典籍的史官,而只是负责观测天象和制订历法。卫宏在《汉旧仪》中误以为“太史公”是...[继续阅读]
1.魏晋与南朝史学的繁兴魏晋南朝的汉族政权,在社会大动荡的背景下,坚持史学建设,促进了史学的繁荣,从而为史学的独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多事之秋的时代,汉族政权的统治者和学者,对前朝的辉煌充满向往和回味,不少人爱读...[继续阅读]
1.“史书”、“史学”、“史部”等基本概念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格局瓦解,史乘机摆脱了经的束缚,正式获得独立。魏晋南朝流行的“三史”概念,以及南朝与北朝共同流行的“史书”概念,标志着史书地位的提高。魏收在《...[继续阅读]
1.《三国志》《三国志》一书反映的历史对象虽较《后汉书》为晚,但撰成的时间却比其要早,是西晋陈寿所撰。陈寿(233—297年),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师从同郡历史学家谯周,先在蜀汉任观阁令史,蜀汉灭亡后,担任西晋政权...[继续阅读]
1.《十六国春秋》西晋末年,天下崩解,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进入中原,与汉族一起先后建立了十余个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与北方十六国相峙的是南迁后的晋朝(东晋)。反映北方十六国历史的最主要著作,就是北魏崔...[继续阅读]
1.史学概念与史学学科的确立与发展隋唐以来,“史学”概念进一步确立和发展,并在教育上继续形成史学学科。首先,“史学”作为“历史之学”的概念进一步明晰和确立。十六国后赵石勒创设“史学祭酒”,“史学”概念第一次出现...[继续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目录学即已兴盛,史部已单独出现,但由于所编目录多已失散,因此无由知其具体的图书分类和归纳。唐代长孙无忌等所修的《隋书·经籍志》(以下或简称隋志),是继《汉书·艺文志》后的又一部正史史志,详载了隋唐以...[继续阅读]
除了目录书从图书分类的角度对史学史进行了梳理和认定外,唐代著名的史学理论家刘知幾在其《史通》中,也对传统的史学史体系进行了重新塑造。清人指出:“子元(即子玄)于史学最深,又领史职几三十年,更历书局亦最久,其贯穿今古...[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