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道教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者的重视和新道派的建立与发展,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道教义理的深刻变化,即修丹由外转内,追求“性命双修”。道教以长生不死为修道的最高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理想,道教学者及广大道徒进行了...[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宋元时期道教的发展,一方面表现为统治者的重视和新道派的建立与发展,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道教义理的深刻变化,即修丹由外转内,追求“性命双修”。道教以长生不死为修道的最高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理想,道教学者及广大道徒进行了...[继续阅读]
与宋元时期道教义理的转变相关,本时期道教老学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对《老子》诠释的学理性进一步增强。道教人物解释《老子》,与一般人士不同,往往包含学理与宗教信仰或者说道...[继续阅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理学则无疑是宋元时期有代表性的学术形态,因此,研究该时期的道教老学,也应该注意到它和理学的关系。在北宋,理学处于形成与发展阶段,这一时期道教老学与理学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老学对理学的建构发...[继续阅读]
陈抟是五代至北宋初期道士中的杰出学者,他的内丹修炼理论及方法、他的学术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蒙文通先生曾指出:“希夷之卓绝渊微,更有足惊者。盖希夷、鸿濛、碧虚,皆怀博通浩瀚之学,而察理渊微,胥不可以方外少...[继续阅读]
全真道是在金代兴起的一个新道派,创始人为王重阳,弟子有马钰、谭处端、丘处机、王处一、刘处玄、郝大通、孙不二七人,即“七真”。其教义主要以“三教圆融”、“见心识性”、“性命双修”为特点。关于“全真”之教旨,元代...[继续阅读]
陈景元,字太初,玄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人,大约生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庆历二年(1042),师事高邮天庆观崇道大师韩知止,次年试经,遂度为道士。不久抵天台山,阅《三洞经》,又遇高道鸿濛子张无梦,遂师事之,“妙得老庄之旨”[1]。后游...[继续阅读]
我们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老子”,也就是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学者,对老子之道的理解和认识都有可能不同,都有各自的特点。陈景元诠释《老子》,同样是以对老子之道的认识为核心而加以展开的,其道论亦具有时代的特点。他在...[继续阅读]
心性之学是宋代儒、道、释学者共同关心的时代课题,也有关重玄之旨。陈景元诠释《老子》,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老子》第21章曰:“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陈景元解释说,老子之道杳然难...[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