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傩”字溯考

    “傩”是一个多音多义字,曲六乙、钱茀先生《东方傩文化概论》结合相应文献上下语境,将其初步归纳为“五种读音和十种字义”。“五种读音”分别为nan(难,此为驱疫之傩正音)、nuo(傩,用于驱疫字时,原先仍然读nan,东汉以来才读n......查看详细>>

标签:恩施傩戏志

二、从傩到傩戏

    据《周礼·夏官司马·方相氏》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吏而时傩,以索室殴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殴方良。”①这是周代驱傩仪式最早的文字记录,既形象描绘了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查看详细>>

标签:恩施傩戏志

三、恩施傩戏之“前世”

    恩施傩戏是指恩施州境内以还坛神、傩愿戏和傩面具制作等为代表的傩文化的总称。今天恩施市的三岔、红土,鹤峰县的走马、铁炉、中营、北佳、下坪、邬阳、清湖、坪溪、江口,宣恩县的高罗,来凤县的旧司,建始县的官店,咸丰县的......查看详细>>

标签:恩施傩戏志

四、恩施傩戏之“今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恩施傩戏略有发展。如傩戏大师蒋品三在1957年便率队将傩愿戏《姜女下池》搬上大舞台,并在全省的民间文艺演出中荣获二等奖。但“文革”期间,在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的浪潮下,傩戏被认为是落后、愚昧的东......查看详细>>

标签:恩施傩戏志

五、《恩施傩戏志》的编纂

    为全面记述鄂西大地上流传久远、古老鲜活并享有“戏剧活化石”美誉的民间祭祀戏剧,全面反映恩施傩戏艺术的历史与现状,《恩施傩戏志》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编纂。其一,综述,主要包括恩施傩戏的起源与嬗变。恩施傩戏文化历......查看详细>>

标签:恩施傩戏志

第一章 大事记

    据鹤峰县走马镇千金坪傩坛(戏班)世家最后一任掌坛师(班主)张法龙所供奉的傩坛“先师牌位”上的文字记载,该傩坛始创建于乾隆初叶(1739年前后),其“开坛祖师”为张自成,度职(正式入坛)于湘西哀溪傩坛,法名张法雷。1754年,张法雷......查看详细>>

标签:恩施傩戏志

一、傩坛戏

    “傩坛戏”主要以民间艺人谭学朝为代表,现存于恩施市三岔乡,目前保存有传统傩戏剧目100多个,有数十名演职人员。三岔“坛傩”起源于明洪武年间谭、杨等姓人家祭祖的“弘农堂”,当地称之为“还坛神”,至今还保留有《交牲》《......查看详细>>

标签:恩施傩戏志

二、傩愿戏

    “傩愿戏”现主要存于恩施红土、鹤峰两地,它经过几百年的传承,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剧目,也已经有比较详细的戏曲曲目,主要功能是娱人,并能独立成戏,代表着恩施傩戏由“傩仪”发展到了正宗的“傩戏”阶段。它除“正八出”基本......查看详细>>

标签:恩施傩戏志

三、现代新傩戏

    (一)三岔改创编新傩戏21世纪初三岔乡先后投入40多万元资金建设文化阵地,抢救挖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并将其推陈出新。乡文化服务中心在全乡相继举办傩戏培训班,训练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演员,并结合时代特点,融合现实,赋......查看详细>>

标签:恩施傩戏志

一、傩戏面具的诞生

    傩戏面具是中国面具文化的重要分支之一,不同地区傩戏面具的形式各有不同。根据傩戏面具的佩戴方式可以分为“全脸子”“半脸子”“通用脸子”“专用脸子”。“全脸子可以戴在头上,将整个脸部遮住,半脸子只戴在额上,遮住半......查看详细>>

标签:恩施傩戏志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