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商路通达

    《国语》云:“今吾道路悠远,无会而归,与会而先晋,孰利?”路,可通达天下,能载物承利。看来,我们的祖宗早就懂得“要致富,先铺路”的道理。因此,远在两千多年前,甘肃便已倚托丝绸之路东段主干,十分重视铺设贯通甘肃全境并向四......查看详细>>

标签:甘肃戏剧史

三、粟特人好舞

    在古丝绸之路上,活跃着一支“好歌舞于道”③的粟特商胡,《新唐书·西域传》称其为“昭武九姓”。“昭武九姓”,本系秦汉河西月氏之后裔。远在战国时期,河西走廊有乌孙和月氏两个游牧民族长居倚守,他们“随畜迁徙”,以游牧为......查看详细>>

标签:甘肃戏剧史

四、胡姬女当垆

    在“商旅往来,无有停绝”的“丝路”人流中,还有一种歌舞艺术的传播者,那就是很让雅士骚客注目、让李白这样的大诗人赞不绝口的胡姬女。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醉金樽。②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查看详细>>

标签:甘肃戏剧史

一、凉州大曲

    凉州大曲,规模宏大、曲式严谨,其形式和风格均别于唐十部乐,但同样由许多段落组成,每个段落又都有其专用名称,具有大套的特定结构形体。王灼《碧鸡漫志》对其结构记述较详:凡大曲,有数散序、靸、排遍、、正、入破、虚摧、实......查看详细>>

标签:甘肃戏剧史

二、甘州大曲

    随着凉州大曲的出现,甘肃相继产生更多大曲作品。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四记云:今乐府所传大曲皆出于唐,而以州名者五:伊、凉、熙、石、渭也。凉州今转为梁州,唐人已多误用,其实从西凉府来也。凡此诸曲,唯伊、凉最著,唐诗词......查看详细>>

标签:甘肃戏剧史

三、伊州大曲

    伊州即今甘肃敦煌和新疆哈密一带。《乐府诗集》引《乐苑》言,该大曲由“西凉节度(盖)嘉运所进也”,并被列西凉乐部。从史载可知,该曲是可歌可舞之曲。唐高骈《赠歌者二首》云:“公子邀欢月满楼,双成揭调唱伊州。”正因为伊......查看详细>>

标签:甘肃戏剧史

四、熙州大曲

    熙州大曲为唐天宝年间边地乐曲。熙州亦称氐州,即今之甘肃临洮。自汉以来,临洮和湟水一带正是甘肃古代羌族聚居之地。《熙州大曲》产生于临洮诸地,必然杂入羌族音乐的成分,此其特色。《通典》在谈及《西凉乐》杂奏时称,羌豪......查看详细>>

标签:甘肃戏剧史

五、渭州大曲

    渭州大曲也由当时渭州人民创造。渭州,陇西郡,中都督府。《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朝中和四年(884年)移渭州州府于安定郡(今甘肃平凉)。陇西本系鲜卑族聚居地,魏晋时故有“陇西鲜卑”一称,渭州大曲出自渭州陇西郡地,必然吸收了......查看详细>>

标签:甘肃戏剧史

一、献身于曲子的优伶歌伎

    取当朝诗人五言、七言诗入乐以应唱和之风的兴盛,又促使一大批伶优歌伎应运而生。正是她们“朝成一诗,夕付管弦”的强力推动,甚至不惜以青春、生命为代价,大大加快了“歌诗”向“歌词”转变的步伐。晚唐时期走红大江南北的......查看详细>>

标签:甘肃戏剧史

二、歌法的转变

    唐人以五言、七言诗体合乐歌唱,不过是歌伎以其诗与其曲相叠成音而已,就二者格式而言,诗并未因入乐而改变其体式结构,曲同样也未因入诗使其曲体有所变化。即使填入当时最为流行的《凉州》《伊州》和《水调歌》一类大曲的诗......查看详细>>

标签:甘肃戏剧史
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