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建国后,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对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辖治土民的方式,即将民族地区的首领变为世袭官职与领土的“土官”。相对而言,它使民族地区分而治之,每一个土司都自成一个小国王,相互争端不止,实质上难以形成大一统之...[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元建国后,在全国实行“行省”制,对民族地区实行以土官辖治土民的方式,即将民族地区的首领变为世袭官职与领土的“土官”。相对而言,它使民族地区分而治之,每一个土司都自成一个小国王,相互争端不止,实质上难以形成大一统之...[继续阅读]
“土司”的影响异常深远。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特别是明清时期,一方面,由诸如土司、副长官、土巡检、土千总、土百户、土目等构成的地方特权网络往往又是中原化或汉化程度相对深厚的一个贵族上层集团,这一集团的汉化程度直...[继续阅读]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其时坐镇北京的燕王朱棣不从而叛,叔侄间遂发生了皇位的争夺,公元1402年,朱棣攻陷了京师,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下落不明,有说一路西逃至滇黔。一朝天...[继续阅读]
明初南京的一次宫廷事件,却给边远的贵州带来了一系列沿袭至今的反响,这恐怕是当事人始料未及的。其中之一是著名的“红崖天书”之谜。“红崖碑”在今黔中关岭县境内的滇黔公路旁的红岩山上(贵州方言中的岩、崖同义同音,读...[继续阅读]
建文帝的生死存亡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有说“靖难”时火焚于宫中,有说投身佛门,云游各地,足迹遍及西南、岭南、湖广各省及陕西等地,年届九旬时自行要求回宫,由一名曾服侍过他的老太监验明了真身,后平安老死于宫中。此外在福...[继续阅读]
今贵州中西部白族各种家族谱中都不同程度谈到了“南京人”这一群体入黔当初为生存而隐名埋姓、入乡随俗和与“龙家”的相互靠近与融汇情况,如大方县白族《赵铿家谱》:“燕藩承统,建文播逃,凡同事忠义者率属以来黔,离乡去国...[继续阅读]
“牂牁诸蛮”之谢氏蛮、赵氏蛮群体在文献中的出现与相对突出约在晋始,在唐时尤为显著。牂牁蛮、谢蛮几乎成为这一时段中原王朝对贵州地区的代称,而且与唐王朝的关系相对融洽。由唐人所撰并成书于北宋初期的《唐会要》对此...[继续阅读]
总体看来,两宋时代中原王朝与贵州地区羁縻州关系有太多不确定性。宋代有许多贵州地区民族及部族首领被授官封,时常进贡,但并未真正实行“羁縻州”制。而时有进贡者如“西南番”等也因此见诸文献,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昔日的...[继续阅读]
黔中息烽县曾属安顺地区现属贵阳市,在元明时期当地为多民族聚居地区,先后分属养龙坑长官司、底寨长官司及青山、札佐、乖西长官司等辖区。兼具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的息烽西望山面积90多平方公里,地处遵义、金沙、黔西、修...[继续阅读]
贵州高原本土各民族在历史时期多被泛称为夷、蛮,但在各个具体时段,因各族发展和变化情况又出现了诸多称谓。从元代始,“龙家”一度作为贵州中西部民族群体的代称,一直延续到晚清及民国。作为贵州白族主源的“龙家”上承“...[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