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民族融合多是双向及多向的,在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亦曾一度出现过中原内地民族“越化”“胡化”“白族化”的现象,从元代蒙古族对宋的取代及至明清时期,由于人口与文化的牢固,“汉族”得到更加的凝固。在边疆地区,明清...[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自古,民族融合多是双向及多向的,在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亦曾一度出现过中原内地民族“越化”“胡化”“白族化”的现象,从元代蒙古族对宋的取代及至明清时期,由于人口与文化的牢固,“汉族”得到更加的凝固。在边疆地区,明清...[继续阅读]
由于文献的稀缺、欠系统性和相关文物发现的局限,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国各民族的源流情况都并不完全地精确,关于各个少数民族的起源往往是围绕着“本土独立起源”“夷汉移民组合”和“各族多元共生”主张进行的,任何一个人群...[继续阅读]
民族是人类的文化认同体,人种是人类的生物学基础,同一民族可以来源于不同种族,不同民族可以属于同一种族。包括56个民族及其他待识别群体的中国人在人种方面多属于蒙古利亚种,也称蒙古人种或黄色人种。蒙古人主要特征是黑...[继续阅读]
以今川南宜宾为中心的古“僰人悬棺”遗迹圈一直像个久悬未决的历史文化之谜。“僰人悬棺”到底是何族、何时的遗作呢?现代科技手段的介入正逐步深入这一长期来高悬历史陡壁的众说纷纭的老问题。21世纪以来,四川泸州医学院...[继续阅读]
白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湘、鄂及桂西和东南亚。其中滇西为主要聚居区。在商周及秦时代,白族的源头之一“昆明人”即主要分布在滇西,另一主源“僰人”分布在川西、黔西及桂西。汉晋时,爨氏大姓控制及影响力空前,一度包...[继续阅读]
贵州白族大都杂居于海拔1400~1800米的低山地区,跨长江—珠江水系,多在贵州西部乌江上游区域。这一区域属云贵高原的突出地带,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山地、丘陵、盆地、洼地交错分布,形成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溶洞、多河流,平均海拔...[继续阅读]
白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其文字不少借用汉字,即“汉字白读”。“白文”的大发展时期是南诏和大理阶段,处于散杂居状态的贵州区域白族使用白文的情况没有明确史载。1982年,按贵州省民委专家组调查,毕节地区各县及...[继续阅读]
白族也是一个能歌爱舞的民族。贵州、云南、四川三省交界地带的白族山歌曾以显著原生态地方特色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领域中引起注意。在20世纪90年代,贵州省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办公室亦曾由西南交大出版社出版关于贵州白族的《...[继续阅读]
作为贵州白族特殊文化习俗的“同姓婚”现象,可以明确查证的时期至少在明初,至民国时期仍在贵州西部延续。贵州白族多为赵、谢二姓,并且二姓所居地域通常相连,或二姓同居一个村寨,故而在历史时期形成了“谢谢、赵谢、谢赵、...[继续阅读]
历史时期的贵州白族丧葬情况不详,按地区的不同兼行火葬与土葬,至清代土葬逐渐盛行。贵州白族的丧俗有一整套有自我特色的传统程序。《大定府志》曾载龙家“将死,预砌石为基,死后作高架停尸,延鬼师念经咒,亦作戛焚尸,惟焚后...[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