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徐乾学说:“丧何为乎有制?自古礼之失始也。先王三礼,由人心者也。礼失而有制,不得已而行之者也。”[1]礼仪缺失,制度使礼仪得以存留,并得到人心的认可。徐乾学的见解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礼崩乐坏”首先表现为...[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清代学者徐乾学说:“丧何为乎有制?自古礼之失始也。先王三礼,由人心者也。礼失而有制,不得已而行之者也。”[1]礼仪缺失,制度使礼仪得以存留,并得到人心的认可。徐乾学的见解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礼崩乐坏”首先表现为...[继续阅读]
《论语·阳货》:“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1]孔子指出春秋时期人们行礼徒有形式,实际上这种批判之声在当时是不绝于耳的,下面礼、仪相分的讨论,也是这种意见的表达,但这种批评恰恰表明当礼丧失精神时,仪...[继续阅读]
在礼崩乐坏的历史条件下仪得以存留,但是当时人追寻礼的精神之意不言自明。的确,礼得以传承归根结底是因为其价值。1.批评僭越前文我们曾提到北宫文子批评楚令尹公子围僭越,僭越是当时常见的现象,是礼崩乐坏的标志之一。春...[继续阅读]
汉初礼制建设,叔孙通做了大量工作,“叔孙通定礼仪”[1]。汉开国大典暨刘邦即位礼,是由叔孙通导演完成。《汉书·高帝纪》:“于是,诸侯王及太尉、长安侯臣绾等三百人,与博士稷嗣君叔孙通谨择良日二月甲午,上尊号。汉王即皇帝...[继续阅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的标志之一是礼与仪的分离。礼容是仪所涵盖的内容[1],礼分离容,并不是春秋时期人的发明,郑玄云:“商家典乐之官,知礼容,所以礼署称容台。”[2]可见礼容作为礼仪的要素被人清楚认识很早,即使春秋时期礼容也是...[继续阅读]
汉代礼制建设,今文经礼学影响巨大,今文经礼学在汉代传承有序[1]。《史记·儒林列传》:“《礼》固自孔子时而其经不具,及至秦焚书,书散亡益多,于今独有《士礼》,高堂生能言之。”[2]《玉海》引东汉郑玄《六艺论》中解释西汉高...[继续阅读]
众所周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是从秦始皇开始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创立了皇帝称号,开最高统治者称皇帝之先河。《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继续阅读]
“天子”称号起源于周代,周代最高统治者周王称“天子”,在史籍与金文中都有明确的记载[1]。秦统一六国后,种种迹象表明,秦始皇疏离了“天子”称号。有关秦的大量原始史料在提到秦始皇时都是称“皇帝”,不称“天子”。泰山刻...[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