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与动词是表示对客观对象有所给予的动词。施与动词一般都能带两个对象宾语,一个是近宾语,一个是远宾语,因此施与动词也可称为“双宾动词”。如:①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尚书·洪范》)②冉子与之粟五秉。(《论语·雍也》)③...[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施与动词是表示对客观对象有所给予的动词。施与动词一般都能带两个对象宾语,一个是近宾语,一个是远宾语,因此施与动词也可称为“双宾动词”。如:①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尚书·洪范》)②冉子与之粟五秉。(《论语·雍也》)③...[继续阅读]
承受动词是表示承接、受理的动词。承受动词的动作施向与施与动词正好相反,一般说来,也只能带对象宾语。如:①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阶。(《尚书·顾命》)②王享国百年。(《尚书·吕刑》)③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继续阅读]
求取动词是表示需求、索取的动词。求取动词可以带对象宾语。如:①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尚书·盘庚》)②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尚书·召诰》)③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④十二月,郑人夺堵狗之...[继续阅读]
使令动词是具有使令意义的动词。使令动词一般都要带“兼语”。兼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代词。兼语的宾语性质远大于它的主语性质,因此它实际上是使令动词的对象宾语。如:①命汝作纳言。(《尚书·尧典》)②子路使子羔为费宰...[继续阅读]
趋向动词(甲)是表示具有一定运动方向的及物动词。趋向动词(甲)常带处所宾语。如:①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论语·先进》)②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荀子·劝学》)③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孟子·告子上...[继续阅读]
变化动词是表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动词。变化动词只能带结果宾语。如:①惟汝自生毒。(《尚书·盘庚》)②臣作朕股肱耳目。(《尚书·皋陶谟》)③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④离娄之明,公输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继续阅读]
判断动词是表示句子主语和宾语可以构成判断关系的动词。上古汉语的中期和后期,语言中已经产生了判断动词的个别用例,但这也只是源头滥觞而已。如:①桀溺曰:“子为谁?”(子路)曰:“为仲由。”(《论语·微子》)②左师曰:“谁为...[继续阅读]
类比动词是表示主语和宾语具有比喻关系的动词。类比动词只能带类同宾语。类同宾语虽指明主语和宾语是不同客体,但彼此间仍存在某种共性。如:①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尚书·尧典》)②有若无,实若虚。(《论语...[继续阅读]
存现动词(甲)是表示人或事物存在与否或有无的及物动词。存现动词(甲)常带施事宾语。施事宾语是指语法上的宾语是事实上的主语(主体)。如:①井有仁焉。(《论语·雍也》)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孟子·滕文公下》)③鲁无君子者...[继续阅读]
趋向动词(乙)是表示具有一定运动方向的不及物动词。趋向动词(乙)后可以带处所补语或时间补语,也可以不带,作零位。如:①揖让而升,下而饮。(《论语·八佾》)②卫将军文子见曾子,曾子不起。(《韩非子·说林下》)③树落则粪本。...[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