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止动词是表示居处、休止的动词。居止动词常带处所补语或时间补语,不带者为少数。如: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②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孟子·离娄下》)③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论语·卫...[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居止动词是表示居处、休止的动词。居止动词常带处所补语或时间补语,不带者为少数。如:①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②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孟子·离娄下》)③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论语·卫...[继续阅读]
存现动词(乙)是表示人或事物存在与否或有无的不及物动词。存现动词(乙)可以带处所补语或时间补语,也可以不带任何成分,作零位。如:①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庄子·让王》)②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荀子·君道》)③人皆...[继续阅读]
状态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感知、心理和言语等意义并处于自然状态的动词。状态动词虽然是由及物动词转化而成,但它并不是及物动词。也就是说,它不是省略宾语的及物动词,而是处于自然状态就能完整表达句意的不及物动词。...[继续阅读]
助动词是指加在谓语动词或谓语形容词之前表示可能、意愿、应该或被动意义的动词。因为表示可能义和愿望义是其常用项,因此这类动词又叫“能愿动词”。助动词,《马氏文通》称之为“助动字”。马氏说:“‘可’‘足’‘能’...[继续阅读]
汉语句法发展的最基本的规律有三条,即扩展律、紧缩律和易位律(或称“交换律”)。扩展律讲的是汉语句子在发展中,不断扩展结构,使短句变成长句,使简单结构变成复杂结构,以适应交际的需要,使表达日臻完善。汉语发展中,部分动...[继续阅读]
如果说不及物动词变为及物动词是受汉语句法扩展律影响的结果,那么及物动词变为不及物动词,则必然是受汉语句法紧缩律支配所致。因为前者变化的结果是扩展了结构空间,而后者是缩小了结构空间,两者动向刚好相反。这两种变化...[继续阅读]
从上古汉语起,汉语动词就有时的语法范畴。就是到了中古和近古汉语,其表达系统也基本如此。汉语动词时的表达,主要是借助词汇手段,而不是构词手段。具体说,主要是借助时间名词或时间副词来表达时的语法范畴的。从古至今,汉...[继续阅读]
大家知道,从上古汉语算起,汉语动词虽有时的语法范畴,却无体的语法范畴。汉语动词,在很长时间里有时无体。动词“体”的概念,是很晚才建立起来的。为什么那么长时间有时无体?汉语动词的时和体到底是什么关系?这些都是很值得...[继续阅读]
对汉语来说,有两个词常用为判断动词,一个是“为”字,一个是“是”字。这里重点说“是”字。在中国早期的汉语语法著作中,有的学者把“乃”“则”“即”“曰”“惟”“维”“伊”“繄”等词都看成是具有是义、为义的“不完...[继续阅读]
(1)关于判断动词“是”产生的四种说法。判断动词“是”是如何产生的?“是”的产生的语义基础、语法框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至今学术界仍无定论。关于判断动词“是”的来源问题,就目前所知,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甲、来自指示代...[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