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梵文Ksitigarbhah,义为万物藏育于大地,喻此菩萨功能巨大。北凉失译者名《大方广十轮经》卷一称:“持戒不动如须弥山,精进难坏犹如金刚,忍辱坚固亦如大地,总持正法心无二相,禅定庄严如妙花鬘,智慧深广犹如大海。”(唐)玄奘译...[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地藏,梵文Ksitigarbhah,义为万物藏育于大地,喻此菩萨功能巨大。北凉失译者名《大方广十轮经》卷一称:“持戒不动如须弥山,精进难坏犹如金刚,忍辱坚固亦如大地,总持正法心无二相,禅定庄严如妙花鬘,智慧深广犹如大海。”(唐)玄奘译...[继续阅读]
20世纪初以来,许多学者关注过地藏图像,但研究敦煌地藏图像的论文不多,取得的成就十分有限,比较详细的论文论著有:1937年,松本荣一出版《敦煌画研究》,与地藏有关的论述见第三章第七节“披帽地藏菩萨图”、第八节“十王经图卷...[继续阅读]
地藏图像的表现形式与组合关系有许多差异,学者多予以分类。河原由雄分作七类:单尊像、观音地藏组合像、密教像、配云地藏像、披帽像、配十王地藏像、十王经图卷中的地藏像。潘亮文分为五类:单尊像、配六道地藏像、配十王...[继续阅读]
南北朝时期就流行观音信仰,地藏信仰和地藏图像则产生于初唐。观音主要拯救人间苦难,地藏既能拯救人间苦难,也能拯救阴间(地狱)苦难。地藏信仰在唐宋时期非常流行,但在印度罕见其踪,所以地藏信仰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特有产物...[继续阅读]
敦煌地藏图像出现在唐前期,此前对敦煌唐前期地藏像的报告错误不少,需要重新调查、核对。新发现5身地藏单尊像:初唐第333窟东壁门南、门北各画一身地藏立像,原称弟子,但均有一手托宝珠,可以确定为地藏像。②盛唐第41窟东壁门...[继续阅读]
唐后期的地藏菩萨多数是比丘形,还出现了作为密教八大菩萨之一的菩萨形地藏像。据刘永增先生统计,敦煌石窟壁画中有8铺八大菩萨曼荼罗(14、170、234窟,榆20、25、35、38窟,东千佛洞第7窟。“榆”指榆林窟),其中作为八大菩萨之一的...[继续阅读]
1.五代时期21身五代时期敦煌壁画中有21身地藏像,位置多集中在甬道顶(12身)、前室(4身)。这些地藏像画幅较以前增大,主尊多为披帽像,坐像,如同佛说法图,俨然成为释迦涅槃之后、弥勒成佛之前的救世主,地藏身份大大得到提升。具体...[继续阅读]
敦煌纸绢画的具体年代尚无详细划分,故本文按照单尊像、组合像来考察。1.单尊像20身敦煌纸绢画中的地藏单尊像有20身,其中15幅为幡画,占四分之三,其中MG.17658为绢画比丘立像,左手胸前持念珠,念珠放光,右手持锡杖。上方一禅定佛...[继续阅读]
《开元释教录》卷一三论及《天请问经》时解释说:“右《贤者五福》《天请问》二经,《大周》等录皆编大乘经中,今寻文理,颇涉小宗,故移编此。”《贞元释教录》卷二三因之。《开元释教录》卷二○“小乘经律论、贤圣集传入藏目...[继续阅读]
敦煌遗书中的《天请问经》写本共有20余件,即英藏S.2089、3916、4119、4548、5367、5458、5531、5675、5708,法藏P.2401、2374,俄藏Дx.11A、982、2130、2497(F730、729、2321、2320),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D06001、BD05755背、BD14813,天津艺术博物馆藏4532号,散52...[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