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历史上粮食的生产经验来看,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粮食增产的重要保障。由历史粮食亩产趋势来看,魏晋时期和宋元时期粮食亩产较前期都有所下降,除气候和人口原因外,主要是这两个时期政权交替频繁,战乱不断,社会处于不稳定...[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从我国历史上粮食的生产经验来看,稳定的社会环境是粮食增产的重要保障。由历史粮食亩产趋势来看,魏晋时期和宋元时期粮食亩产较前期都有所下降,除气候和人口原因外,主要是这两个时期政权交替频繁,战乱不断,社会处于不稳定...[继续阅读]
古代粮食种植面积从市制2.3亿亩增加到晚清的16亿亩,增加近8倍。粮食种植面积的急速扩增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生产技术和水平的约束,十分有助于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 “尽地而山” 的开发以及清代广泛的垦荒种...[继续阅读]
我国古代粮食增长的途径之一就是依靠不断改进的农作技术提高粮食产量。中国近2000年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无论是耕作技术,还是生产工具,技术不断改进完善,但最大的进展还是宋代以后在北方确定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在江南确定的稻...[继续阅读]
[1]吴慧.中国粮食亩产研究.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2]何炳棣.中国古代土地数字考释和评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吴存浩.中国农业史.北京:警察教育出版社,1996.[4]梁方仲.中国历史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继续阅读]
国家统计表明,我国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经由20世纪50年代的17200万吨、60年代的18600万吨、70年代的20076万吨、80年代的33700万吨、90年代的47900万吨,以及21世纪10年间平均的49000万吨,达到2010年的54600万吨的产出水平。60年间我国粮...[继续阅读]
我国人多地少,2008年我国人均耕地仅约0.1公顷,不足世界平均0.22公顷半数,同年美国0.55公顷、阿根廷0.82公顷、俄罗斯0.85公顷、加拿大1.4公顷。基于粮食总量的种植面积和单产的构成要素,许多产粮大国凭借耕地资源优势,广种多收; 而...[继续阅读]
我国人口从1949年的5.4179亿人,增长到2009年的13.3138亿人,增加7.8950亿人,净增1.457倍; 同期粮食总量从11318万吨增长到53082万吨,增加41764万吨,净增3.69倍。由于60年间全国的粮食增幅明显高过人口增幅,我国人均粮食占有数量得以提升,从19...[继续阅读]
粮食的有效供给和安全保障密切相关。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粮食产不及需的严峻形势,为了确保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军需民食对粮食需要,1953年10月10日全国粮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云同志在会上作了 《实...[继续阅读]
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农村占约10%人口的地主和富农,拥有2/3以上的耕地,占90%人口的贫下中农占有不足1/3的耕地。这种封建的土地关系,使广大的贫下中农受雇于地主阶级,并以 “主六、佃四” 的比例把所生产的粮食和农副产品交归地...[继续阅读]
我国人多地少,是典型的资源约束型的发展中国家,借助于科学技术进步,是有限资源利用效率持续增进和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源泉。1.选育良种,提高粮食作物种群内在生产力采用良种是一项经济有效的增产措施,一般可使粮食作物增产...[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