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北方粮食产区属气候干燥区,降水少、雨日短、光照足,光温资源应能实现的生产能力高过南方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致使较为丰足的光温应能实现的生产力,远未成为现实生产力。对此,北方地区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克服水资源的...[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我国北方粮食产区属气候干燥区,降水少、雨日短、光照足,光温资源应能实现的生产能力高过南方地区。由于水资源短缺,致使较为丰足的光温应能实现的生产力,远未成为现实生产力。对此,北方地区为了发展粮食生产,克服水资源的...[继续阅读]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多样,自然降水南多北少,整个南方地区水资源远比北方丰足,水热要素匹配好,从而使我国南方10省、市的沿江、沿海、沿湖、盆地和平原地区成为粮食高产之区、农业的富庶地区,这是我国南方农业地域资源优势所...[继续阅读]
我国东部12个省、市,全部位居三级阶地的近海地区,属低平原和低丘陵地形,河口三角洲和沿江、沿湖、沿海平原广布其间。东部地区濒临近海,受太平洋暖湿气流和季风影响,降水较为充足,而源自一、二级阶地的众多河川汇聚于东部地...[继续阅读]
我国的中部地区除山西全境及河南西部少量地区位居黄土高原的二级阶地外,其他各省均为三级阶地地区。境内多为利于粮食生产坦荡的黄淮平原、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和鄱阳、洞庭两湖水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总体而言,我国中部地...[继续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依照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南和西北6个行政大区,把西南和西北大区视为西部地区。改革开放后,中央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确立了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包括现今的西南和西北的10个省、市、自治区...[继续阅读]
我国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改革开放,有力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的许多省市因此率先富裕起来,但这些省市的粮食生产发展十分滞缓,甚而萎缩,使原本粮食的富裕之地成为今日粮食短缺之区。曾位居国...[继续阅读]
全国共有内蒙古、广西、西藏、宁夏和新疆5个民族自治区,锡林郭勒、延边、西双版纳、甘南、果洛、黔东南、克孜勒苏克尔等33个民族自治州 (盟) 以及遍及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的634个民族县。内蒙古等5个民族自治区中的全部县...[继续阅读]
我国民族地区的粮食自给程度,经过多年努力从产不及需成功地转变为自给有余,但地区间的差别依然存在。北方民族地区人少地多,在兴修水利很大程度地缓解水资源制约因素的基础上,较好地发挥水土资源优势以及宜于规模生产的现...[继续阅读]
我国陆地边境线南起广西的北仑河口,经由云南、广西、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到辽宁的鸭绿江口,共涉及9个省区的129个县 (旗),其中,有109个民族县,分别和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尼泊尔、不丹、巴基斯坦、阿...[继续阅读]
2009年我国民族地区粮食生产形势大好,人均粮食469.8公斤的数量以及123.6%的自给程度,使民族地区自给有余成为可能,还有近2800万吨的富余能力,可由国家调剂。但省区间乃至县际间悬殊很大: 2009年人均粮食超过1000公斤水平的民族县有...[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