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经营规模小,欠缺扩大再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弱。60年间的中国粮食发展历程表明,贯彻对农民 “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不断地增加投入,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举...[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农户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体,经营规模小,欠缺扩大再生产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弱。60年间的中国粮食发展历程表明,贯彻对农民 “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不断地增加投入,是促进农民增收和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举...[继续阅读]
从1949年的11318万吨产量,到1996年的50450万吨,我国粮食产量增加39132万吨,年均增长832.6万吨。从约1亿多吨的总量水平,登上5亿吨级台阶,可以划作4个亿吨级的台阶:1949年的11318万吨、1966年的21397万吨、1978年的30477万吨、1984年的40731万吨...[继续阅读]
我国粮食作物公顷产量水平,从1950年的1155公斤,到2008年的4951公斤,58年间提升3796公斤,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65.5公斤。按吨级单产增量水平可划为4个阶段: 从1950年的1155公斤,经由1970年的2012公斤、1982年的3124公斤、1992年的4082公斤,到20...[继续阅读]
粮食的人均占有水平,受粮食产出量和人口数量变动的双重影响。60年间我国的粮食总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53080万吨,净增3.7倍; 同期人口从54231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133140万人,净增1.5倍。这种粮食增幅高过人口增幅的态势...[继续阅读]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60年发展,是一个逐步而又显著的增长过程。受制于自然和社会双重因素影响,历经坎坷,可以认为我国60年的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是在波动中发展的。1.减量不大、减幅较小、周期不长的产量常态波动这种不足以明显...[继续阅读]
[1]邓旭明.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的粮食工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2]丁志培.当代中国丛书:当代中国的农作物业.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3]危朝安.中国种植发展报告(2005~2008逐年).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4]聂...[继续阅读]
2009年全国粮食产出53082万吨,较1978年的30476万吨,增长74.2%,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发展很不平衡。基于粮食生产总量的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构成要素,按表3-1所列数据可以归纳为以下的3个类型。表3-1 我...[继续阅读]
我国粮食生产量,从1978年的3亿吨级起,到2009年总共经历过1984年的4亿吨级、1996年的5亿吨级,直至2009年的5.3亿吨的4个时段,每个时段位居前15位的产粮大省的产量总共占有全国约80%的份额,对国家粮食安全举足轻重。由于各时段的产粮大...[继续阅读]
1978年我国粮食总量首登3亿吨级台阶,人均316.6公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80%,若以此作为当时国内粮食自给标准,1978年大陆地区29个省、市、自治区中只有9个高过全国平均值,有20个低于全国平均值。自给程度最高的是黑龙江 (140.3%),依...[继续阅读]
我国南方改革开放起步早、发展快,基于粮食低下的比较效益,南方粮食产区的粮田不断地大量移作他用。表3-1所示,2009年我国南方10省、市、自治区的粮田面积,比1978年减少1118.5万公顷、减幅22.5%,几近全国粮田面积的10%,以上海减幅最...[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