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中原地区的市镇勃兴,大致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间,这一时期开始的铁路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起始年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1]铁路对贸易发展和经济成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其“可以低廉的价格,使大量商品和人员在短期...[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华北、中原地区的市镇勃兴,大致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间,这一时期开始的铁路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起始年代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1]铁路对贸易发展和经济成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其“可以低廉的价格,使大量商品和人员在短期...[继续阅读]
19世纪末以后,“华北农业经济环境变迁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经济作物加速发展和粮食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适应这一变迁,一大批以集散棉花、花生、烟草以及商品粮为主要特征的集镇应运而生”[1]。京汉铁路通车后,漯河周边的农贸...[继续阅读]
伴随着农贸市场大宗集散活动的展开,为适应商货的长距离、大批量运销需求,以囤积货物和食宿商客为主要经营内容的行栈、转运业,开始在漯河展开。铁路开通前,漯河只有少数手工业作坊和小型商店。京汉路通车后,交易频繁,商户...[继续阅读]
近代城市的发展,首先要拥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作为地区经济中心,漯河的人口随市场兴衰而增减。京汉铁路通车后,商贾云集,都市人口剧增。民国初年,镇内人口即达万余人。[1]1925年,城市人口达到4万。1947年《中州新闻》的统计为全...[继续阅读]
唐宋之前,中国社会的经济生产水平较低,对于矿产资源的利用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在生产技术上也较为原始,矿产资源的开发在各地的经济结构中难以占据较大的比重。如对铁器使用的要求,使得唐代冶铁中心达到76个,主要冶铁产区有...[继续阅读]
进入民国,西方采矿理论与技术在经过几十年的传入、积累后逐步得到实践,不少矿种得以被发现,采矿技术日益现代化;民国以后,近代工业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外国企业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矿业资源,也不断开设企业在东部沿海城...[继续阅读]
不少传统矿业的开发至少在明清之际即已展开,以煤矿为例,至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发较为成熟的煤矿有沿海区(包括热河省的新邱、北票,直隶省的柳江、开平,山东省的章丘、淄川、博山、坊子、莱芜、峄县等地),煤质较好,多为烟煤...[继续阅读]
阳泉原名沙江口,正太铁路未建前,除几个泥棚小饭铺外,都是耕地,大部分属于小阳泉村,小部分属于义井村,其余就是沙石河滩。正太铁路建成后,火车站命名为阳泉站,于是以站命地,沙江口也被称作阳泉了。[1]山西修建正太铁路的最初...[继续阅读]
开平煤矿的发展与唐山城市的崛起,是资源型城市兴起的另一个典型例证。唐山地处冀东平原,北倚燕山余脉,南临渤海湾,东倚山海关,西望京津,周围矿产资源丰富。清同治年间,它只是隶属于滦州开平镇的一个名叫乔头屯的荒僻乡村...[继续阅读]
从今天的材料看,江西省萍乡市应该属于一个资源型城市,但其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煤业生产与其城市变动间的关系似乎并不明确。明正德七年(1512),萍乡开始建造城池。万历十二年(1584)的记载称,其城墙高1.5丈,周长为918.5丈,约合306米...[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