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威廉·格拉姆·萨姆纳: 《民俗论》,第1章,45~47页,纽约、波士顿等城,吉恩公司,1946。[2]明堂是儒学非常重要的制度标志。“明政教之堂也。古祀上帝、祭先祖、朝诸侯、养老尊贤,凡关于大典礼者,皆于此行之。” 见 《辞源》 (19...[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威廉·格拉姆·萨姆纳: 《民俗论》,第1章,45~47页,纽约、波士顿等城,吉恩公司,1946。[2]明堂是儒学非常重要的制度标志。“明政教之堂也。古祀上帝、祭先祖、朝诸侯、养老尊贤,凡关于大典礼者,皆于此行之。” 见 《辞源》 (19...[继续阅读]
在前几章我们已经指出,汉武帝之前,儒生只是习六经、着儒服、戴儒冠、从事于同样活动——授徒和求仕的一群人。武帝后,他们逐渐垄断了官场并得到贵族集团的认同。作为政府官员的候补人选,他们有别于平民,朝廷免除了他们的赋...[继续阅读]
黄巾造反最终在公元220年结束了汉朝的统治。其后的中国由鼎足三分的魏、蜀汉和吴统治着。这就是所谓的三国时代 (220—265)。那时,魏、蜀、吴不仅在战场上相互攻伐,而且也为争取儒生阶层的支持而斗争着,因为这个阶层在社会上...[继续阅读]
如上所述,自东汉末年以来,统治阶级中逐渐出现了一个强大的门阀制集团,其既得利益并不是建立在儒学之上。这样,便使知识分子有可能发动甚至可以危及儒学的变迁。另一方面,由于既得利益的诱惑,到东汉末年,儒学的注疏工作烦琐...[继续阅读]
概而言之,道和佛是以下面三种方式危及统治阶级既得利益的。首先,佛家与道家企图从理论上贬黜人世间的声名、权力、财富、荣耀等俗事。梁武帝就曾利用佛教的这一特征来削弱士阶层的野心,以确保统治家族即皇室的安全。但另...[继续阅读]
[1]从文化观点看,北朝文化是南朝文化的继承者。为了简化我们讨论,在此我们主要研究那些向我们提供了更加典型变迁的南朝文化。[2][3]范晔: 《后汉书》,卷109 (上),266页。[4]范晔: 同上书,卷109 (上),265~266页。[5]朝廷中,掌管向大臣们...[继续阅读]
北周的开国之君宇文泰是一个笃信儒学的人。他看到自曹魏以来,佛、道及风雅文学过于泛滥,造成了统治阶级的衰弱、腐败直至最后崩溃的历程; 而这一切,都应归咎于一个失控的士族阶层。所以,当他还是西魏宰相时,就起用一位博学...[继续阅读]
虽然唐朝统治者竭力恢复和保持统治阶级在儒学中的既得利益,但由于世代因袭,在当时的社会中,门阀士族依然存在。如果不摧毁这一排外阶层,他们仍将是一种不必屈从于儒学的势力集团,从而有能力发动社会变迁,危及统治阶级在儒...[继续阅读]
从上文我们知道,为了铲除一个既得利益不在儒学的阶层,唐代一直在竭力抑制旧士族。另一方面,又建立科举制和学校,使官宦子弟和有志向、有作为的平民从儒学中获得利益。由于儒学造就忠臣、孝子和顺民,于是统治家族的安全便有...[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