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最早见于商代卜辞,作“”,但仅一见,且用于地名。[1]除卜辞外,商代金文中又有以“孝”字作人名的,如“孝卣:赐孝……”[2]但是,有孝字并不等于就有孝的观念,正像卜辞中已有“德”字,但不含有“道德”之意一样。《战国策...[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孝”最早见于商代卜辞,作“”,但仅一见,且用于地名。[1]除卜辞外,商代金文中又有以“孝”字作人名的,如“孝卣:赐孝……”[2]但是,有孝字并不等于就有孝的观念,正像卜辞中已有“德”字,但不含有“道德”之意一样。《战国策...[继续阅读]
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最早建立的国家。在这一时期,丧葬制度在原始社会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人们的丧葬思想包含着浓厚的灵魂不灭观念;(2)厚葬的盛行;(3)奴隶殉葬制度的确立;(4)明器制度进一步发...[继续阅读]
(一)墓地制度殷商时期的墓地制度是族葬。所谓族葬,就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同一族人合葬在一起。他们生前聚族而居,死后也聚族而葬。《周礼·地官司徒》所说的“以本俗六安万民……二曰族坟墓”,“四闾为族,使之期葬”,便指这种...[继续阅读]
(一)墓地制度西周的墓地制度沿袭商代,继续实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聚族而葬制度。按《周礼·春官宗伯》的记载,西周时期的族葬墓地已明确分为“公墓”与“邦墓”两种。公墓是王室、国君等贵族的墓地,归冢人掌管,事先制订墓地...[继续阅读]
中国古代的殉葬制度,到夏朝时已经确立。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现一些乱葬坑,“骨架多叠压在一起,并且残缺不全,如M112内有人骨架四具,其中一具仅存躯骨和下肢骨,无头骨;一具则仅有下颌骨与下肢骨;一具仅有半...[继续阅读]
(一)人牲商代是中国历史上人牲最为兴盛的时期。商人的祭祀活动最为频繁,奴隶主贵族经常要举行祭祀上帝、祖先、鬼神等的仪式,以求保佑。每祭一次,除宰杀若干牛羊以外,还往往要杀人以作祭品。据统计,仅1933年到1973年的40年中...[继续阅读]
(一)人牲西周时期的人牲祭祀之风虽然开始衰落,但仍很流行。《逸周书·世俘》说周武王灭殷时曾把掳获的大批俘虏用于祭祀。在西周的重大祀典上,除“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外,槱燎(求雨)、貍沉(祭河)等,可能也用人作祭品,但人...[继续阅读]
祖祭是殷商丧葬和宗教十分重要的内容。徐中舒先生曾据金文认为:“殷人对于祖先之敬事,较之事天尤为隆重。”[1]由于当时灵魂不死的观念,殷人深信死去的先人不过是丧失了躯壳,灵魂犹在,仍可干预人间的生活,决定人世的吉凶成...[继续阅读]
所谓丧服,就是指人们为哀悼死者而穿戴的衣帽、服饰。而丧服制度则是依据生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贵贱而制定的一套严格的丧葬等级制度,其内容包括亲属间的丧服、政治等级间的丧服和一般非亲属、政治关系成员之间的丧服三大类...[继续阅读]
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制度的变更和王室权力的下移,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人死后有无灵魂产生了怀疑,纷纷要求摆脱“天上帝”主宰人事的状况。在“神”与“民”的关系上,过去“...[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