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历来提倡孝道,他们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甚至重视送死的程度超过了养生。《中庸》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论语·学而》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荀子·礼论》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儒家历来提倡孝道,他们把养生送死等量齐观,甚至重视送死的程度超过了养生。《中庸》说:“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仁智备矣。”《论语·学而》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荀子·礼论》说:“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继续阅读]
在中国历史上,厚葬虽然左右着中国丧葬民俗的导向,但世间的事物总是相辅相成的,就在厚葬之风大行的时期,一些有识之士曾对此痛加抨击,并提出了薄葬的理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他们的言论,虽然目的不一,有时也...[继续阅读]
到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已基本具备。如儒家最为重视的“三年之丧”,已有一整套的仪式。以士人的丧礼来说,根据《仪礼》的记载,其程序是:始死复(招魂、复魂)、楔齿(因死者牙齿紧闭,不便含饭,所以把齿楔开)、缀足(即将...[继续阅读]
中国的丧葬礼仪,自从产生之日起,便具有等级制的色彩。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演变,到商周时期等级制色彩已经非常鲜明。《后汉书·赵咨传》说:“古之葬者,衣以薪,藏之中野,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造,自黄帝始。爰自陶唐...[继续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传统的以血缘宗族关系为纽带的族葬墓地制度虽然顽强地保留着,但受到了封建制度的强烈冲击,处在动摇之中。从考古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族葬地发现较多,如山东临淄齐国故城河崖头一带的齐国高级贵族墓地,尧王庄...[继续阅读]
春秋战国的墓葬形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显著特点是高大封丘和大规模墓上建筑的兴起。(一)坟丘和“陵”的兴起如前所述,春秋以前我国除东南地区外,一般都是采取“墓而不坟”的埋葬形式。但至春秋时期,东南地区流行的封土为...[继续阅读]
春秋战国时期,棺椁仍然存在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且呈现出越来越考究、精致的趋势。《左传》成公二年曰:“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车马,始用殉。重器备,椁有四阿,棺有翰桧。”《吕氏春秋·节丧》曰:“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继续阅读]
(一)明器的发展春秋时期,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动,周礼没落。当时社会的“礼崩乐坏”,在明器制度上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反映。统治阶级的埋葬制度,除按西周中期以来的传统礼制外,各地普遍出现了僭越非礼的现象,尤其是到...[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