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阳至平帝元始五年(公元1年)为新莽所篡前的212年,是为前汉。自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共196年,是为后汉。两汉合共426年,除王莽篡汉18年,实为408年。这段不算短的历史,正是...[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6年入咸阳至平帝元始五年(公元1年)为新莽所篡前的212年,是为前汉。自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到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共196年,是为后汉。两汉合共426年,除王莽篡汉18年,实为408年。这段不算短的历史,正是...[继续阅读]
一般写书论史,都把赵壹的《非草书》算做第一篇。然而,晋人卫恒著《四体书势》中有《草书势》一节,言明辑录崔瑗之作。崔是汉代大书家,擅篆隶,更擅草隶。据心得体会著此,完全可能。只不过该篇未见于《汉书》(《后汉书》仅记...[继续阅读]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汝南召郡(今河南郾城)人,所著《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专门研究文字学的著作,讲的是文字创造之理,实际也关系到书法创造之理。其所揭示的美学思想,与整个民族的哲学意识有着深刻的联系,是研究中国古...[继续阅读]
蔡邕(公元132—192)汉末辞赋学家、书法家、“妙操音律”、“善鼓琴”的音乐家,在书学方面,留传下来比较可靠的著作有《篆势》、《笔赋》等。另有《笔论》、《九势》两篇,据考证,伪托的可能性极大,很难据以作为汉代具有代表性...[继续阅读]
赵壹,东汉光和年间的辞赋家,字元叔,汉阳西县(今甘肃天水南)人。东汉光和年间,草书流行,一时蔚然成风,连“世间彦哲”如梁孔达、姜孟颖等,居然也仰慕张芝超过了孔子、颜回。“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时。...[继续阅读]
汉代书学思想较诸前秦,有明显的发展,可以说,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成熟、体系化,实际是在隶体大发展的汉代。汉代是以隶为主要字体的时代,隶体的书写进化激活了书家的书情,不同性情的驱动不仅产生了丰富多样的书体,而且促进了...[继续阅读]
东汉为曹魏所灭后,出现了四十余年三国(魏、蜀、吴)鼎立的局面。战争频仍,影响文化艺术的发展。所不同的是书法作为一种随实用需要而存在发展的特殊形式,纵然当时戎马倥偬,仍继东汉之绪向前发展。三国时期,刘蜀地处边陲,不大...[继续阅读]
钟繇是一位伟大的书家。但书史上没有记他多少关于书法的言论,却留下了他盗韦诞墓求蔡邕笔法的荒唐故事,宋人陈思《书苑菁华》卷一有这样一段文字: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继续阅读]
成公绥(公元231—273)字子安,东郡白马(今河南滑县东)人,西晋文学家。所撰《隶书体》是西晋第一篇书学论著,是专门论述隶书体势特征的。这时,篆书已从日常实用的书体中淘汰,隶书也逐渐由流行而被正、行、草书所取代。在一定意...[继续阅读]
卫恒(?—291)字巨山,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官至黄门侍郎,著有《四体书势》一卷,是讲字体结构的。(四体即古文字、篆、隶、草),对文字的起源、各体的形式及艺术特征,都有所论赞。不过,其中已说明《篆势》为蔡邕所作,《草书...[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