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书谱》称徐浩也曾撰《法书论》一篇。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精真书。但拘守前人法度,窘于绳尺,缺乏韵致,正是这种重法式的产物。其《法书论》所反映的书学认识,也不见发前人之所未发。他说:夫鹰隼乏彩...[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宣和书谱》称徐浩也曾撰《法书论》一篇。徐浩(703—782)字季海,越州(今浙江绍兴)人,精真书。但拘守前人法度,窘于绳尺,缺乏韵致,正是这种重法式的产物。其《法书论》所反映的书学认识,也不见发前人之所未发。他说:夫鹰隼乏彩...[继续阅读]
有意思的是,在颜、柳和大批人讲法度的时候,有一位文学家却仍然以极大的热情描述着当年张旭作草书的情景。反映张旭的书法追求,实也借张旭表达自己的书法美学思想,这人就是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继续阅读]
多数书史写到晚唐,往往寥寥几笔,轻轻带过。宦官专权,国无宁日,帝王无心翰墨,出自官宦的书法大家已无可闻,倒是几个出家人折腾得煞是热闹,似乎也不值得多提。曾经繁荣一时的书法,至此似乎气数已尽,终归寂寥了。这种认识是不...[继续阅读]
张彦远(815—875)字爱宾,原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县),是我国第一部书论集的选编者,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书论家,在其所编《历代名画记》中,兼论书理,明显地把书理当做自然之理来理解:……。颉首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继续阅读]
司空图(837—908)字表圣,河中(今山西永济)人。诗人,诗论家。咸通进士,官至礼部郎中、中书舍人。自号知非子,耐辱居士,所撰《诗品廿四则》是一篇系统论述诗歌境界与风格的专著。正是受禅宗的美学思想影响,讲求出世的空灵。清人...[继续阅读]
唐代特重正书,这与该时代通过考试制度从中小世俗地主阶级中选拔官吏有关,也与南北朝晚期和隋代以来的书风有关。朝廷设身、言、书、判四科,书法为取仕的重要条件,不擅正书,难入仕途。生活在南朝末至隋朝的丁道护等,写得一...[继续阅读]
大唐帝国崩溃以后,中原一带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南方和山西一带,先后出现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史称十国。到公元979年,五代十国先后为北宋所灭。从公元...[继续阅读]
这一章准备分北宋、南宋两大部分来研究。北宋,重点研究苏、黄、米诸家,他们之间在书学思想上有许多共同处,又各有特点。不过,由于时序,我们仍然将欧阳修、蔡襄放在最前面,而将受苏、苏、米书法美学思想影响的人物和有关的...[继续阅读]
欧阳修(1007—1072),北宋大文学家、史学家。不以书名,但留下了专门的书学著述。如《欧阳公试笔》,编入《欧阳文忠集》,专言书事,字里行间常常蕴含着朴素的哲理。如: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继续阅读]
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新化游仙人,举进士,为西京留守推官,英宗时拜端明殿学士,授礼部侍郎,除工书外,还留下一些书学著作,如《论书》、《评书》、《自书飞草书》等,均见于《蔡忠惠公文集》,其中也反映他一些美学思想观点。...[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