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是因为境内的印度河而得名的。我国古代史籍中称之为“贤豆”、“身毒”、“天竺”、“婆罗门国”等,在唐代开始定名为“印度”,但印度人自称为“婆罗多”或者“阎浮提”。上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证实,早在公元前...[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印度是因为境内的印度河而得名的。我国古代史籍中称之为“贤豆”、“身毒”、“天竺”、“婆罗门国”等,在唐代开始定名为“印度”,但印度人自称为“婆罗多”或者“阎浮提”。上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证实,早在公元前...[继续阅读]
佛教的创始人是悉达多,族姓乔达摩。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为释迦族的圣人。有关研究资料表明,悉达多·乔达摩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之尼泊尔境内)净饭王之子,约生于在公元前565年,涅槃于公元前486年[1],其生卒年代大...[继续阅读]
一般将佛陀开始弘法至其涅槃之后约百年间的佛教,称为原始佛教。此一时期,佛教主要传播于印度恒河中游一带。在当时婆罗门教、耆那教等各宗教之间,佛教具有独特的教义及组织。教团由在家信徒与出家教团所构成。在家信徒遵...[继续阅读]
在佛陀涅槃之后的四五百年之中,佛教僧团先后举行了四次结集以确定佛教的圣典。佛陀在世时,直接由佛陀为弟子们释疑、指导、依止等。佛陀入灭后,则有必要将佛陀所说之法共同诵出,一方面为防止佛陀遗教散佚,一方面则确定教权...[继续阅读]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就在于智慧解脱,因此,十八部或二十部之间的分歧,有戒律制度方面的,更主要的则是思想方面的分歧。生于约3世纪的诃犁跋摩在其所著的《成实论》中将部派佛教的分歧概括为“十论”[1]:“所谓二世有、...[继续阅读]
“乘”即运载之义。“小乘”即小的运载工具,譬如小船、小车只能运载一人到彼岸,大乘则如同一只大船、一辆大车,可以运载所有的众生到达彼岸。新兴的佛教派别为了标榜自己与各部派的区别与殊胜,称自己为“大乘”,而将“小乘...[继续阅读]
初期大乘佛教大约产生于1世纪左右。以龙树、提婆等人对于“般若类”经典的解释为核心,逐渐形成了大乘佛教的第一个派别——中观学派。中观学派,中国传统称为“空宗”,因宣扬龙树的“中道”而得名。中观学派的思想历程,大致...[继续阅读]
瑜伽行派,中国传统称为“有宗”。因强调瑜伽的修行方法而得名,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唯识二十论》等为主要经典。瑜伽行派的论师以修持瑜伽行为主,所以称为“瑜伽师”。 传...[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