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这为各类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扩建“乐府”,在“定郊祀之礼”的过程中,也广泛搜集民间歌谣俗曲,征调各种民间技艺,直接促进了各种民间艺术的迅速发展。作为民间...[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两汉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这为各类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扩建“乐府”,在“定郊祀之礼”的过程中,也广泛搜集民间歌谣俗曲,征调各种民间技艺,直接促进了各种民间艺术的迅速发展。作为民间...[继续阅读]
《毛诗序》是指《诗经》《国风》首篇《关雎》题下的序,集中地反映了汉代儒家的诗歌理论,确立了儒家诗教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正统地位。《毛诗序》的诗歌理论对后来戏曲理论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情志统一说。《毛诗...[继续阅读]
1.关于诗歌的声律问题汉语文学作品的语言,在构成语音声韵美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汉语是单音节的方块字,其语音是由声、韵、调三个部分所组成的。由于古人运用反切注音,因而注意到字音的声与韵,而对于...[继续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论、画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学说,即“形神论”。所谓“形”,指人的形体、身体;所谓“神”,指人的精神、心理,其本质是心与物的关系问题,即人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物质世界的关系问题。早在先秦时期,在《周易...[继续阅读]
沈约的《宋书·乐志》是唐前音乐文献的集大成之作,其中对汉魏以来乐府歌诗的配乐方法、演唱形式和曲调组合的问题,都有所论及。如在《宋书·乐志一》中记载了乐府诗配乐创作的方法与途径,其曰:凡此诸曲,始皆徒哥,既而被之弦...[继续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战乱不断、政权分裂,然而各国宫廷、民间和寺院的百戏表演还是相当盛行。在这一时期的史籍和作品中多有这方面的记载。如《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魏略》云:自贵人以下至尚保,及给掖庭洒扫习伎歌者...[继续阅读]
《教坊记》的作者崔令钦,唐开元年间曾任著作佐郎、左金吾仓曹,肃宗朝时迁仓部郎中。由于与教坊乐人多有交往,熟谙教坊制度、掌故,以及歌舞、乐曲等,因而他在《教坊记》一书中,记载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关俗乐的史料,其中...[继续阅读]
《乐府杂录》的作者段安节,约生于文宗太和末开成初(公元836年前后),卒年约在唐亡之际,出身官宦之家,其祖父段文昌,为中唐宰相;父亲段成式,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吉州刺史、江州刺史、太常少卿,有文名,是《酉阳杂俎》的作者。据《...[继续阅读]
唐代的乐舞诗是唐代诗歌中较为独特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音乐和舞蹈为歌咏对象,涉及当时极为盛行的宫廷乐舞、游宴乐舞、西域乐舞和边塞乐舞等,其中描写了乐舞表演的优美、艺人演技的高超和乐器演奏的精湛。唐代的乐舞诗异...[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