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清除了在《中原音韵》的前一部分,专门对曲韵作了论述并编撰了韵谱,在后一部分的《正语作词起例》中,又对其他的曲律问题作了论述,并且也制定了具体的北曲格律谱。在《作词十法》中,有关曲律的论述有“六字三韵语”、“...[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周德清除了在《中原音韵》的前一部分,专门对曲韵作了论述并编撰了韵谱,在后一部分的《正语作词起例》中,又对其他的曲律问题作了论述,并且也制定了具体的北曲格律谱。在《作词十法》中,有关曲律的论述有“六字三韵语”、“...[继续阅读]
《中原音韵》对后世曲学的影响,首先是其确立的中原语音,成为后世曲论家们规范南北曲语音的依据,如明代魏良辅提出:“《中州韵》词意高古,音韵精绝,诸词之纲领。”[1]因此,他对昆山腔的改革,便是将昆山腔原来用昆山、苏州一带...[继续阅读]
曲是元代新兴起的一种音乐文体,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元人常将散曲称为“乐府”或“今乐府”,以表明这一新产生的音乐文体与前代乐府诗尤其是宋代文人词的渊源关系。作为好作乐府诗的杨维桢来说,他也十分注重曲与传统诗词的...[继续阅读]
杨维桢论诗重情性,他认为,诗品如人品,诗品的好丑高下,取决于诗人的人品的好丑高下。如他在《赵氏诗录序》中指出:评诗之品,无异人品也。人有面目骨骼,有情性神气,诗之丑好高下亦然。《风》、《雅》而降为《骚》,《骚》降为...[继续阅读]
杨维桢虽然只作乐府散曲,不作剧曲,但他对戏曲的教化作用十分重视。他认为,戏曲这一艺术形式的产生,并非仅是供人观赏娱乐之用,而是用于讽谏,戏剧“不无讽谏所系,而诚非苟为一时耳目玩者也”。[1]他在《优戏录序》中,通过对“...[继续阅读]
胡祗遹(1227—1295),字绍开,号紫山,磁州武安(今属河北)人。少聪颖好学,“未及冠便能从诸生习”,后“潜心伊洛之学,慨然以斯文为己任”,学问渊博,“一时名卿士大夫咸器重之”。[1]中统元年(1260),经张文谦举荐,任员外郎。“至元元年...[继续阅读]
作为一位研究理学的正统文人来说,胡祗遹对杂剧的关注,首先看到的是杂剧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重视戏曲传播传统伦理道德、教化民众、影响时尚的作用。胡祗遹也与元代其他文人学士一样,与杂剧艺人相交,与青楼歌妓为伍,然而作为...[继续阅读]
由于戏曲有着舒解人心,有助于政治和教化的作用,因此,演员的表演技艺越是高超,其对观众所产生的影响也就越大,更有利于政治和教化。为此,胡祗遹十分重视戏曲演员的表演技艺,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在《黄氏诗卷序》中所提出...[继续阅读]
杂剧是元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表演艺术,当这种新的表演艺术在剧坛上流行后,引起了戏曲理论家们的关注,对其艺术特征加以总结,给杂剧作家提供规范,以提升杂剧的艺术品位。胡祗遹也在《优伶赵文益诗序》、《赠宋氏序》两篇序文中...[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