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地方史志中,有不少关于日本僧人的记载。郑颙(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一《寺观》载圆通寺云:“圆通寺,在城中螺山之下。近城诸寺,其据高阜之胜者莫如五华,而得盘谷之幽者莫如圆通焉。其内有轩曰‘翠微深处’,有楼曰‘...[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在云南地方史志中,有不少关于日本僧人的记载。郑颙(景泰)《云南图经志书》卷一《寺观》载圆通寺云:“圆通寺,在城中螺山之下。近城诸寺,其据高阜之胜者莫如五华,而得盘谷之幽者莫如圆通焉。其内有轩曰‘翠微深处’,有楼曰‘...[继续阅读]
晚清以来,云南佛教也和全国佛教一样,从总体上逐步走向衰落。许多寺院或毁于战火,或被强行占用,或被不肖僧众非法盗卖,幸存者寥寥无几,大批僧尼流失。据统计,道光年间昆明城内外(仅含今五华、盘龙、西山、官渡四个区)有具体...[继续阅读]
云南汉传佛教寺院庙宇在明末清初遍及全省各地,特别是在昆明,“无山不寺、无寺不僧”。清中晚期以后汉传佛教寺院迅速减少,僧尼随之流失。《续云南通志长编》(卷七十六)有这样的记载:“云南佛教,在清末极为式微,各大丛林颓毁...[继续阅读]
各种佛教会社的建立,是近代佛教的一大特征,也是佛教复苏的重要标志。1.佛教会明清云南佛教管理机构是政府辖下的三级“僧司”制。进入民国则创建教门组织“佛教会”。1912年民国肇立后,八指头陀寄禅敬安会同十七布政司旧辖...[继续阅读]
由于佛教组织的建立,更值受到强烈冲击的形势所迫,交流和吸收全国的思想和经验就成为必然要求,这就造就了云南佛教打破封闭、向全国开放的局面。在开放中交流、在开放中吸取,以适应种种新思潮的冲击,这就形成了这一时期云南...[继续阅读]
咸丰战乱后,佛事活动一片沉寂,至清末才由梦佛、虚云、莲洲等筹备恢复,曾举行了几次传戒活动,但规模小、人数少。虚云大师(1840—1959年)自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发愿复整佛祖道场、整饬僧规,至1911年虚云大师被推举为鸡足山总住...[继续阅读]
早在1920年初,云南总督唐继尧就曾派人到杭州礼请太虚法师赴滇弘法。太虚因《海潮音》初创刊,加之交通不便,故辞谢未行。这是太虚法师最早的云南弘法之缘。抗日战争爆发后,特别是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太虚法师随政府西迁,新佛...[继续阅读]
在佛教末法时代,居士佛教的兴起是我国近代佛教发展史上的一大显著特点,正如章太炎指出的:“自明清之季,佛法不在缁衣而流入居士长者间。”①近代居士佛教的兴起,主要表现在对佛典的整理和义理的探究。云南许多著名居士又是...[继续阅读]
清初以后,禅宗的地位已被净土宗取代,雍正帝主张三教合一和禅净合一,提倡念佛净土。其后,乾隆帝大力扶植士大夫学佛,使念佛净土在社会深入推广,成为世俗学佛的基本内容。云南佛教界近代弘扬净土法门的大德首推戒尘法师,莲洲...[继续阅读]
寺庙是佛教出家信徒僧尼的居住及活动场所,也是居家信众礼佛过宗教生活的地方。从另一个角度讲,汉传佛教寺庙就是汉传佛教传播的象征。至1984年,全省已开放大小寺庙200余所。①在昆明地区,有圆通寺、筇竹寺、华亭寺、太华寺、...[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