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既能把中国经典戏剧译介到德国,同时又能在国内引起较大影响的是洪涛生。1878年12月15日,德国汉学家洪涛生(VincenzHundhausen)出生于北莱茵-普法尔茨的格雷文布罗伊希(Grevenbroich)。1924年至1937年,洪涛生曾执教于北京大学德文系...[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在德国,既能把中国经典戏剧译介到德国,同时又能在国内引起较大影响的是洪涛生。1878年12月15日,德国汉学家洪涛生(VincenzHundhausen)出生于北莱茵-普法尔茨的格雷文布罗伊希(Grevenbroich)。1924年至1937年,洪涛生曾执教于北京大学德文系...[继续阅读]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日本的中国戏剧译介与研究,曾经出现过狩野直喜、森槐南、盐谷温、宫原民平、青木正儿、吉川幸次郎、田仲一成、滨一卫等著名的学者。他们的著译不仅在日本广为流传,而且在中国学术界也享有盛誉...[继续阅读]
从18世纪到19世纪下半叶,国外汉学家在中国戏剧译介方面的成就主要限于翻译,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1817年,武汉臣的元杂剧《老生儿》被翻译成英文出版,译者是英国著名汉学家约翰·法兰西斯·戴维斯,译本书名为...[继续阅读]
19世纪,在欧洲本土,或是在割让地和新开埠的口岸城市,相继出现了介绍和评论中国文化的英文刊物,如《中国丛报》(ChineseRepository)、《中国评论》(TheChinaReview,orNotesandQueriesontheFarEast,又称《远东释疑》)、《华洋通闻》(TheCelestialEmpire...[继续阅读]
抗战期间,戏剧创作的主旋律是激发全国民众的抗战热情,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坚定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决心。因此,作为具有大众化宣传作用的戏剧艺术,在这一时期受到了文艺工作者的格外关注。剧作家们用话剧的形式创作...[继续阅读]
进入20世纪后,英美学者对中国戏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所呈现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学者们开始热衷于为中国戏剧撰写研究通史,这是在当时的中国小说、散文和诗歌等领域的研究中所不多见的现象。就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继续阅读]
路易斯·查尔斯·阿灵敦(LewisCharlesArlington,1859—1943),爱尔兰裔美国人,1859年生于美国旧金山,系美国著名的汉学家。1879年,未满20岁的阿灵敦在一次偶然的外出航海中来到了中国,从此便爱上了这片国土,并开始在中国扎根生活。他的一生...[继续阅读]
哈罗德·艾克顿(HaroldMarioMitchellActon,1904—1994)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史学家、作家和诗人。他曾执教于牛津大学、伊顿大学和北京大学等名校,教授文学课程。艾克顿一生创作的许多诗歌都编入了他出版的诗集...[继续阅读]
近代以来,西方学者是“中学西传”的主体。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和学者逐渐成为中国文学西传的中坚力量,中国戏剧的对外译介和传播也是如此。但是,当时中国留学生及学者的这种译介传播大多属于个人自发性...[继续阅读]
从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这17年清晰地勾勒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这也是中国当代戏剧史的第一个时期,简称为“十七年戏剧”。“十七年戏剧”的一个最为普遍的特征是政治高于一切,作品的文...[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