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仕途上遭受挫折的黄叔琳,晚年致力于学术,其经史考订著述主要有《夏小正注》、《砚北杂录》、《砚北易钞》、《砚北丛钞》、《诗统说》、《宋元春秋解提要》、《宋元周易解提要》以及《史通训故补》、《文心雕龙辑注》、...[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在仕途上遭受挫折的黄叔琳,晚年致力于学术,其经史考订著述主要有《夏小正注》、《砚北杂录》、《砚北易钞》、《砚北丛钞》、《诗统说》、《宋元春秋解提要》、《宋元周易解提要》以及《史通训故补》、《文心雕龙辑注》、...[继续阅读]
清代学术风气的形成,固然有学术内在发展理路的因素,同时也离不开朝廷官方的倡导和培育,此外,士大夫们善于奖掖人才、提携后人的学术交游,对清代学风的形成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要成为一个弘奖风流的士大夫,宽容的性情...[继续阅读]
黄叔琳家富藏书,其中不少书籍曾经是孙承泽的藏书,曾经目睹养素堂藏书的卢文弨称“退谷万卷楼藏书,今大半在黄氏昆季家中”[1];“黄昆圃先生万卷楼故居,在京师李铁拐斜街”[2]。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时,朝廷向各地征书,黄叔...[继续阅读]
黄叔璥(1680—1757),字玉圃,黄华蕃次子,黄叔琳弟。其学以立诚为本,晚号笃斋,常以“笃敬”自我勉励。黄叔璥20岁通过顺天乡试,30岁(康熙四十八年,1709)中进士后,先任太常博士,职掌缮写文牍、考查祝文礼节及祀赋等事,随后又任户部云...[继续阅读]
黄叔璥一生任职基本上都与御史有关,无论是湖广道御史,还是巡台御史,无论是河南开归河道,还是江南常镇道,都属于御史体系。由于任职的经历,黄叔璥对有关御史制度的历史文献很感兴趣,居官之暇,披阅大量史书,从中辑录有关御史...[继续阅读]
《中州金石考》始作于乾隆元年(1736),当时57岁的黄叔璥担任河南开归道一职,出于巡视各地的便利,着手搜集河南一带金石史料,此书于乾隆六年(1741)成书。黄叔璥搜集金石资料的方法,首先是利用前人金石著述和府州县志中的记载。所...[继续阅读]
黄叔璥与尹会一的交往始于在河南任职时期。乾隆元年(1736),黄叔璥被重新起用,受命前往河南署理开归河道,又调督粮道。尹会一于乾隆三年(1738)任河南巡抚,两人结识后,因志趣相投,成为至友。尹会一的儿子尹嘉铨后来记述其父与黄...[继续阅读]
黄叔璥晚年在理学方面著有《广字义》和《近思录集朱》。[1]《广字义》,刻于乾隆四年(1739)。其自序曰:“余素未闻道,又雅不喜口耳之学,家居后,偶得北海孙氏增订宋陈石堂先生《字义》一书,爬梳搜抉择精语详,积岁披读未尝去手...[继续阅读]
何国宗之父何君锡精通古代历法,对明清之际传教士传入中国的西方天文历法知识颇为熟知,曾在康熙朝长期供职于钦天监,先后任钦天监冬官正、春官正等职。但在清初新旧历法的较量中,传统的中国古代历法并不占上风。康熙七年...[继续阅读]
何国宗(1686—1766),字翰如,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改庶吉士,命直内廷学算法。五十二年(1713),奉命编辑《律历渊源》。六月,康熙帝谕令和硕诚亲王允祉在宫内建立纂修馆,率领庶吉士何国宗等人开始纂辑,内容包括天文、数理和音律三...[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