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中叶,欧洲开始了划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从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转向现代工业社会。1769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纺织、采矿和冶金方面取得迅速发展。这...[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18世纪中叶,欧洲开始了划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从传统农业社会逐渐转向现代工业社会。1769年,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纺织、采矿和冶金方面取得迅速发展。这...[继续阅读]
1825年斯蒂文森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运营时,并没有设计火车站,旅客从木制的站台上车。之后的铁路,为了给上下车的旅客提供方便,先是在站台上搭起了雨棚,再后来在站台边修建了候车室、餐厅、卫生间等设施,形成了车站的模式。第一...[继续阅读]
二战之后西方经济进入恢复时期,铁路仍是各国重要的交通运输手段,由于铁路庞大而复杂的网络在运行管理上需要统一协调,所以在一些资本主义国家,铁路公司是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之一。在此期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到来,公...[继续阅读]
工业化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强大能力和方便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加快的工业化进程,使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日益凸现。西方工业国家开始重视交通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问题...[继续阅读]
1876年修建的吴淞铁路是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条铁路。此后由清末到民国,80年中建造了2.1万km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北京—张家口)。工程由詹天佑主持,1905年5月开始修建,由于地形复杂,当时外国人断...[继续阅读]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铁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铁路客站也随之不断发生着演变,从一个侧面直观反映着国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回顾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旅客车站的发展沿革,可以发现其中有着十分清晰的时代脉络。1....[继续阅读]
以人为本,在车站设计中就是“以旅客为本”,一切以旅客为中心。尽最大努力为旅客提供方便,将最大、最好的公共空间让给旅客。这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要求,是市场竞争、行业生存的必然选择。...[继续阅读]
新时代的大型铁路旅客车站已不再单单作为城市大门的形象出现,它已经越来越多地和整个城市、整个区域的交通规划融为一体。同时,由于人们对尽量缩短换乘时间和换乘距离的要求,促使多种交通方式在同一建筑物或建筑群体中实...[继续阅读]
我国过去的车站流线模式均为等候式,旅客通常需于发车前较长时间在候车室里等候检票进站。而国外发达国家列车编组短、发车密,加之换乘及时便捷,进站模式多为通过式,旅客随到随走。随着我国高铁铁路、城际铁路的普及,城市交...[继续阅读]
由于传统车站是“等候式”,所以候车室是站房最大、最重要的空间,而西方发达国家的火车站,由于是“通过式”,往往站台和雨棚是站房最重要的空间。无站台柱雨棚借鉴了这种空间形式,既适应了旅客流线的发展趋势,又体现了以人...[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