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是人类的精神史,这似乎已毋庸置疑。尽管人们对史或对具体的艺术史可以从种种的角度来加以论述,不单单是从精神的角度来切入艺术史的考察和研究,但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艺术,却以其独特而生动的方式,记录...[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艺术史是人类的精神史,这似乎已毋庸置疑。尽管人们对史或对具体的艺术史可以从种种的角度来加以论述,不单单是从精神的角度来切入艺术史的考察和研究,但是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方面——艺术,却以其独特而生动的方式,记录...[继续阅读]
中国人最早是如何发现“自然——山水”,继而产生描摹“自然——山水”的冲动,这应该是一个饶具意味的问题。遥想蛮荒年代,人类尚处于童年阶段,宇宙万物尚处于空茫而混沌的状态中,当先民们仰望苍天,俯瞰大地,面对日月星辰、...[继续阅读]
社会其实是自然世界的一种衍生物,当人类发展而进入较为成型成熟的社会时,其对待自然世界的态度自然而然地被带进了社会的世界,同时也不断衍生出相生相应的新的观念,由“乐山乐水”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文化地位和选择,到调整人...[继续阅读]
构成山水画创造的潜在而重要的因素及资源,除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的“天人合一”,人与社会、与人际之间的和谐的“中和之美”,而且还要落实到人与自己内心、与自己人生、与人格和人性的和谐、完善与自在。如上所述...[继续阅读]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哲学文化思想的审美对应物,它的产生,离不开中国思想文化的特定土壤。作为一个农耕古国,华夏民族的先哲们更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相对于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佛、道两家,对人的自然天性的探究、对...[继续阅读]
“虚”是一种相对于“实”的指称。中国古代山水画所展现的形象和图像重点不在于其实在的存在,不在于具体可指的客观对象,而偏重的是关注对象的本质,赋予对象以象征意义,或关注与主体共生的精神内涵。这些,无论从客观对象的...[继续阅读]
“游”,在中国的文化话语系统里,是一个具有很强精神性的词汇。儒家的所谓“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家的“游心于物之初”(《庄子·田子方》)、“乘物以游心”(《庄子·人间世》)、“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继续阅读]
在这一编中,我们力图从文化精神的层面来探讨中国山水画的产生和构成的人文基础。从自然、社会及人的角度对作为中国山水画赖以生存和发展背景的人文资源作描述和概括,有助于理解山水画的精神构成和特征。如“人与自然的关...[继续阅读]
山水画独立之前,存在着一个漫长的“前山水画时期”。美术史论界基本认为,山水画是在东晋时期独立登上绘画的历史舞台的,山水画的真正历史也似乎在此之后才被正式描述。其实,在东晋以前,山水画已初具绘画形态,也就是说,具有...[继续阅读]
“前山水画时期”大抵是指东晋山水画独立登上绘画历史舞台之前的时间段,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在劳动中与大自然所建立的关系及对大自然的感情表达方式,这些我们今天都可能从当时的器物、纹饰符号、岩画等等捕捉到某些...[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