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桓帝至梁武帝大约三百五十年,为祖师禅勃兴之准备时代。关于禅数经卷之翻译,炽然盛行,且为禅教基础之大乘诸经有译传、有解说,于禹域中造成心田之开拓与播种。于是习禅观之徒,晦迹岩薮,伴泉石、侣云月而深入定者有之。...[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东汉桓帝至梁武帝大约三百五十年,为祖师禅勃兴之准备时代。关于禅数经卷之翻译,炽然盛行,且为禅教基础之大乘诸经有译传、有解说,于禹域中造成心田之开拓与播种。于是习禅观之徒,晦迹岩薮,伴泉石、侣云月而深入定者有之。...[继续阅读]
达磨渡来以前,正传之禅道未兴,仅修习小乘之禅观而已。以是从东汉桓帝至梁武帝,大约三百五十年,称之为习禅时代,又名准备时代。如安世高精于小乘经论。《高僧传》云:尤精阿毗昙学,讽持禅经,备尽其妙。既而游方弘化,遍历诸国...[继续阅读]
安世高之至洛阳,当桓帝建和二年,《历代三宝纪》以后诸传皆持此说,唯《释氏资鉴》著者熙仲以属于灵帝建宁三年(170)。按《梁传》引道安《经录》云“安世高以汉桓帝建和二年至灵帝建宁中二十余年,译出三十余部经”。熙仲其将...[继续阅读]
支娄迦谶渡来,殆与安世高同时或似稍先之。《高僧传》记“灵帝时游于雒阳”,依《历代三宝纪》所引朱士行《汉录》,桓帝建和元年,支谶译《阿閦佛经》二卷。朱士行其年代最近支谶,且与《道行般若》之翻译有深切关系,故其所记...[继续阅读]
空理者禅教之初门,盖扫相门中不可缺之要旨也。故《般若经》之译传,不待言为禅教之渐阶。据朱士行《汉录》,东汉灵帝(168—188)熹平元年(172)天竺沙门竺佛朔至洛阳译《道行般若经》,此即《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载竺佛朔译:《道行...[继续阅读]
竺佛朔译出《道行经》一卷后七年,有支娄迦谶之译《般若道行经》。即《出三藏记集》卷二所记:《般若道行品经》十卷。或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或[八]卷,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出。(《大藏经》第二十七套第九册,第595页右)与《道...[继续阅读]
支谦之从月支渡来年月不明。《高僧传》云:先有优婆塞支谦,字恭明,一名越,本月支人,来游汉境。……汉献末乱,避地于吴,孙权闻其才慧,召见悦之,拜为博士,使辅导东宫。……从吴黄武元年(222)至建兴中(252)所出《维摩》《大般泥洹》...[继续阅读]
《大明度经》,《出三藏记集》未载,见于《历代三宝纪》卷五,记为支谦译。此经与《大般若经》第四会为同本,从吴黄武年中至建康二年出,如《历代三宝纪》卷三所记。现收入日本校订《大藏经》第五套第五册至第六册中是。《净行...[继续阅读]
康僧会,康居国人,世住天竺,其父因商贾移居交阯。闻吴兴佛法而东游,赤乌十年(247)初来建业建精舍。此《高僧传》、《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历代三宝纪》卷三等旧记所一致。然《佛祖统纪》《编年通论》《释氏资鉴》《释氏通...[继续阅读]
康僧会之说六妙门,从通涂之谈而已。其解说四禅,不配当色界天,而为心理的叙述,近于实际。六妙门亦不配当贤圣之阶级,大得吾人之意。虽然至语安般行者之神力,不免虚诞之讥,洵可称印度沙门之一大恶弊也。...[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