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马家浜文化(图1-1、图1-2)为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其发源地为嘉兴城西南7公里处的南湖公社天带桥大队所在地。经考证,马家浜先民已开始从事原始的种植业。现代考古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桐乡罗...[继续阅读]
海量资源,尽在掌握
灿烂的马家浜文化(图1-1、图1-2)为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其发源地为嘉兴城西南7公里处的南湖公社天带桥大队所在地。经考证,马家浜先民已开始从事原始的种植业。现代考古发现,距今约7000年的桐乡罗...[继续阅读]
秦仅二世而亡,故蚕桑历史篇章鲜有介绍,但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使浙江从政治上、文化上均纳入了华夏之版图。而秦之后的汉代则实现了全国的稳定、强盛和统一。有“凿空之举”之称的丝绸之路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精美绝...[继续阅读]
隋代结束了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全国统一。南北蚕桑技术进一步融合,这为唐代的蚕桑繁盛奠定了雄厚的基础。隋政府规定:凡结婚之户,年纳赋绢1匹、绵8两,单丁和奴役减半。这一举措客观上促进了杭嘉湖地区蚕桑生产的发展。唐、...[继续阅读]
明代统治者极为重视蚕桑业的恢复和发展。《大明律》对桑麻实施强制性生产,蚕丝贸易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较前兴旺,促进了嘉兴蚕桑业的进一步发展。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明令天下“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继续阅读]
鸦片战争后(1840—1842),外国资本充斥市场,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嘉兴蚕桑经济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得到发展,生丝出口量增加幅度很大,嘉兴成了当时生丝出口的重要基地。咸丰四年(1854)后,沈练增订的《广蚕桑说》载:“累朝定赋,地税特...[继续阅读]
这一时期指的是1949—1953年,嘉兴蚕桑业随着新中国的建立,在和平的气氛中苏醒和恢复。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原中蚕公司所属嘉兴第一实验蚕种场、嘉兴蚕业指导所、长安桑苗培训所由浙江省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春茧上市之际,政...[继续阅读]
这一时期指的是1954—1961年,两次涝灾及违背自然规律进行蚕桑生产劳作,使得嘉兴蚕桑业进入了徘徊和曲折阶段。1954年及1957年,嘉兴发生两次严重涝灾,桑园受到损害,桑叶产量严重不足,桑价暴涨。此3年间,蚕茧产量徘徊在8500—10000吨...[继续阅读]
这一时期指的是1962—1978年,经过政府部门的科学分析及调控,使得嘉兴蚕桑业得到回升。1961年,嘉兴地委就恢复和发展蚕桑生产问题作了专项调查,讨论并制定了《发展蚕桑生产若干问题的规定》(简称蚕桑生产十七条)。经省委批准后...[继续阅读]
这一时期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嘉兴蚕桑业发展状况及出现的问题和快速发展。1979年3月,省革委会浙革〔1979〕48号文转发《全省蚕桑生产工作会议纪要》:规划21个县建立蚕茧商品基地,桐乡、海宁、嘉兴、海盐、嘉善...[继续阅读]
嘉兴植桑养蚕历史悠久,其规模和总产量在全国、全省始终名列前茅,常年产茧量占全国的1/10,占全省的40%,是全国、全省著名的茧丝绸商品生产基地。但从下表数据及本书第二章第二节中“1949年—2011年嘉兴全境历年春、夏、秋三季养...[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