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入木三分
成语故事

入木三分11.jpg

成语解释:

        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成语出处:

        这个成语来源于唐朝张怀瓘的《书断·王羲之》。故事讲述了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引申意义:

        除了形容书法有力,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更多地被用来形容言辞、观点或分析的深刻和透彻。它表达了对事物本质或真相的深入洞察。

比喻意义:

        比喻对问题或事物的理解和分析非常深刻、透彻。

近义词:

        力透纸背、刻画入微、鞭辟入里等,这些成语都表示对事物有深刻的理解和描述。

反义词:

        浮光掠影、略知皮毛等,这些成语则表示对事物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

成语辨析:

        在使用入木三分时,要注意与“力透纸背”等成语的辨析。虽然它们都表示深刻,但侧重点和语境略有不同。“力透纸背”更多地强调力度和穿透性,而“入木三分”则更强调深入和透彻。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深度和透彻性的追求。在古代,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练习书法,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耐心、专注力和观察力。而入木三分则是对书法技艺的极高评价,也是对洞察力和深刻理解的赞美。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追求深刻和透彻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鼓励我们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不仅要看到表面现象,更要深入探究其本质和根源。总的来说,入木三分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和智慧的成语,它以其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含义,在汉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入木三分1.jpg

成语故事:

        东晋时候,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名叫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
        7岁的时候,王羲之已经崭露才华,写得一手漂亮的字。12岁那年,他无意中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一本专门讲解书法的书,就趁父亲不备,偷偷阅读。父亲发现后,责问他说:“这是我特地珍藏的书籍,你为什么擅自拿出来看?”
        其实,父亲并不是不让王羲之看,只是担心他年少无知,泄露了书中的内容,就对他说:“不要急,等你长大成人后,我再传给你。”
        王羲之已经被那本书所吸引,听父亲这样说,就再三恳求父亲说:“孩儿如果现在还不能开窍,长大后又有什么用呢?”
        父亲听了,觉得羲之说得很有道理,就当场把书给了他。羲之如获至宝,每日每夜手不释卷,专心研读,达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他按书中讲的方法去运笔练字。不到一个月,就立竿见影,他的书法又提高了许多。
        当时,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见了王羲之的字,感叹地说:“这孩子肯定见过什么用笔秘诀,我看过他的字,感觉非常苍劲老练。今后他的名气,肯定会比我还响。”
        王羲之长大后,努力向以前的著名书法家张芝、钟繇学习,取长补短,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很重视勤学苦练,曾对人说:“以前‘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把池水都染黑了。如果别人也能这样刻苦,就不会落后于他。”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羲之的字越写越好,名气也愈来越大。许多人都以拥有他的墨迹为荣。
        在历史上,如果一个杰出人物成名以后,人们总是喜欢把一些稀奇古怪的事附会在他身上,王羲之也不例外。
        据说有一次,朝廷要举行祭祀大典,请王羲之把祝词写在祝版上。后来祝词需要修改,就把原先写的刮掉。
        谁知,工人们拿起祝版一看,版上的每个字的笔痕都陷入木头中,足有三分深,好像刀刻的一样,不禁惊奇万分,赞不绝口。
        后来,人们就用“入木三分”这个成语来比喻见解、议论的深刻。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