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人弃我取
成语故事

人弃我取11.jpg

成语解释:

        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拾起来。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后用来表示不跟别人争,仍然有好处。

成语出处:

        《史记·货殖列传》:“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成语来源:

        这个成语来自于古代中国的历史故事。白圭是战国时期的大商人,他乐观时变,很会做生意。当别的商人都在争抢畅销货物时,他却反其道而行之,收购别人抛弃的、看似没有价值的滞销货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被遗弃的货物往往因为供给减少而价格上涨,白圭便以此获取了丰厚的利润。他的这种经营策略,被概括为“人弃我取”,成为了经商智慧的一种象征。

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的引申意义是指在生活中,不要盲目跟从大众的选择,而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有时候,大众都认为没有价值、被抛弃的东西,反而可能隐藏着巨大的潜力或价值。通过独立思考和逆向思维,人们往往能够发现新的机会和价值。

比喻意义:

        “人弃我取”也比喻不盲目跟从,有独特的眼光和判断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大众的观点所左右,才能发现真正的机会,取得成功。

近义词:

        独具慧眼、别有洞天这些成语都表示有独特的眼光和判断力,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价值或机会。

反义词:

        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些成语表示没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盲目跟从别人的意见和行为。

成语辨析:

        “人弃我取”与“随波逐流”是两个意义相反的成语。前者强调独立思考和逆向思维,后者则表示盲目跟从大众。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像白圭一样,用独立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不被大众的观点所左右。

文化内涵与智慧:

        “人弃我取”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商业智慧和处世哲学。在商业领域,它告诉商人们要有敏锐的市场触觉和独特的经营策略,不要盲目跟风。在为人处世方面,它教导人们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不要随波逐流。这种智慧不仅适用于商业领域,也适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和运用这种智慧,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取得成功。


人弃我取1.jpg

成语故事:

        战国初年的时候,魏国的魏文侯任命李悝做相国,推行经济和政治变法。
        在经济上,李悝实施“尽地力”,即通过鼓励农耕,促进社会生产;政治上,他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对那些有功于国家的人给予重赏。李悝还实施“平籴”法,在丰年时平价收购粮食,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稳定,这种做法使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当时,有个名叫白圭的大富商,很善于观察行情。他从李悝的改革措施中得到启发,提出了一套贸易致富的理论,叫做“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意思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别人要的我给。
        在丰年的时候,粮价很便宜,白圭就大量购进粮食。而此时,蚕丝和油漆等货物的价格却很高,因为这时候市场上丝、漆等货物奇货可居,价钱上涨。白圭就乘机把这些货物卖出。
        而到了养蚕收茧的时候,市场上蚕丝多了,价格自然也就便宜了,而同期的粮价却提高了。白圭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
        这样,无论蚕丝和粮食,卖出的价钱都比收进时的价钱高许多。白圭用这种“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很快成了全国知名的大富翁。
        白圭认为,经商如同打仗,必须用智谋,只有运用智谋,才会成功。
        后来,人们就用“人弃我取”这个成语,来表示兴趣和见解不同于他人。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