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成语故事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11.jpg

解释:

        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出处:

        《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患不自知,知而弗改,是谓自欺也。”告诫人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关键是要能够正确对待过错,及时改正。

来源:

        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滥杀无辜,大臣赵盾和士季,进宫劝谏,晋灵公态度冷淡,不情愿地认错。士季说:“人谁无过,患不自知,知而弗改,是谓自欺也。”告诫他要彻底改正错误,绝不能敷衍了事。

引申意义:

        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犯错误,但关键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只要能够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就是值得肯定的。它鼓励人们要有自我反省和改正错误的勇气。

比喻意义:

        比喻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没有谁是完美的。犯错并不可怕,只要能够及时改正就好。

近义词: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反义词:

        尽善尽美、十全十美

辨析: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强调的是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关键在于对待错误的态度和行动。而“人无完人”则更侧重于表达人的不完美性,每个人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两者都表达了一种对人性的理解和宽容。

文化内涵与智慧:

        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省”和“改过”的智慧。它告诉人们,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重要的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有勇气去改正它。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一种道德修养。同时,这个成语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宽容和理解,即理解人性的不完美性,并接纳和包容他人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1.jpg

成语故事: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杀人。一天,厨师送上来的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两个宫人奉命把尸体装在筐里,抬到宫外去埋葬。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假装没有看见他。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除了圣人和贤人,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不料刺客不愿去杀害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自杀。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假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一个名叫赵穿的人杀死。
        后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都有可能犯错误。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