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汉语知识 > 成语故事 > 正文

下笔成章
成语故事

下笔成章11.jpg

成语解释:

        下笔成章形容文思敏捷,写作能力很强,一动笔就写成文章。

成语出处:

        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非常聪明,他读过很多书,做文章是又快又好。曹操故意考他,曹操说自己要起兵打仗,让曹植写一篇文章,曹植从容不迫,刷刷几下,就写成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文章。曹操很高兴,赞扬曹植说:“你这个孩子真是才思敏捷,下笔成章啊!”“下笔成章”出自于此。原文为:“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成语来源:

        该成语主要来源于历史典故,特别是与古代才子、文人相关的故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与他的父亲曹操、哥哥曹丕并称“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引申意义:

        除了字面意思,即形容写作迅速、文章流畅外,还引申为形容某人思维敏捷、才华横溢,能够迅速应对各种情况,或形容某事物发展迅速、进展顺利。

比喻意义:

        比喻才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不用改动就写成。也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近义词:

        一气呵成、出口成章、锦心绣口、妙笔生花。

反义词:

        江郎才尽、搜索枯肠、才疏学浅、不知所云。

成语辨析:

        “下笔成章”和“出口成章”都形容人善于言辞或写作。但“下笔成章”更强调写作的能力,而“出口成章”则更强调说话的能力。

文化内涵与智慧:

        该成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对文学才华的崇尚。在古代,能够写一手好文章被视为一种高尚的才能,因此,像曹植这样才华横溢的文人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同时,该成语也鼓励人们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以便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迅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在现代社会,“下笔成章”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写作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敏捷的思维和清晰的表达能力,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笔成章1.jpg

成语故事:

        曹植,字子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的第四个儿子。他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时就能诵读名篇数百,而且也非常会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称他是个“奇才”。
        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以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怀疑这文章恐怕是请人代写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
        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论,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
        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
        不久,曹操在邺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曹操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且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儿工夫就写好了。这一举动就充分地证实了曹植自己说过的那句话:“言出为论,下笔成章。”
        由于曹植有这样好的天赋条件,再加上父亲的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勤奋努力,所以在他在世的41年里就留下了200余篇诗赋和文章。他的《洛神赋》《赠白马王彪》等,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后来,“下笔成章”这一成语,用来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

开通会员,享受整站包年服务立即开通 >
说明: 本文档由创作者上传发布,版权归属创作者。若内容存在侵权,请点击申诉举报